【地评线】天府网评:秉持“绣花”精神,绣出乡村发展新画卷

http://www.scol.com.cn(2020-11-30 14:59:0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林霜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张继
作者:张继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11月17日,四川省政府批准普格县等凉山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而在5年前的2015年底,四川省尚有88个贫困县、11501个贫困村、近400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5.8%。5年来,四川年均减贫78万余人,贫困村全部退出,所有贫困县清零,这是四川攻城拔寨的5年,是决战决胜的5年,也是在减贫史上标注光辉刻度的5年。回顾五年来的艰难历程,展望“十四五”发展规划,对于四川干部群众而言,发展的信心更足,发展的动力更强,发展的路子更宽。

  秉持“绣花”精神,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十三五”期间的这五年,四川之所以能够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中取得满意成绩,关键就在于紧盯目标任务,拿出了务实的“绣花”功夫与“绣花”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四川作为全国6个重点扶贫省份之一,脱贫任务艰巨,难度较大,但四川干部群众始终秉持“绣花”精神,从全省脱贫一盘棋的角度出发,既注重总体布局,又讲究分层分类。过去5年的每年年初,22个扶贫专项的实施方案都会准时印发,作为指导全年扶贫工作的“操作手册”。“绣花”功夫好不好,关键在于是否胸有成竹。从哪里下针,哪里引线,哪里要反复穿针引线,哪里针脚要疏,哪里针脚要密,哪里需要集中用力,必须做到精准、精细、精巧。从五年来的脱贫成就来看,实践证明这种“绣花”精神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在接下来的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发展中,也要继续秉承这种“绣花”精神,要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的实际,使用不同的针法与技法,编织出一幅乡村振兴发展的美丽画卷。

  秉持“绣花”精神,补足民生发展短板。五年来,四川能够实现近400万人脱贫,能够与全国一道如期交出一份决战决胜答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民生发展短板。对于贫困群众而言,有一个满意的住所,这是提升贫困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前提和基础。“十三五”期间,四川省累计易地扶贫搬迁136万贫困群众,规模居全国第二。饮水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全省295.9万存在饮水困难的群众喝上“干净水”。扶贫先扶智,四川下大力气推进教育扶贫,尤其是针对“三州三区”的凉山州,通过教育扶贫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从群山深处的凉山彝乡到蜀道蜿蜒的秦巴山脉,从地广人稀的川西北高原到逶迤磅礴的乌蒙山区,教育正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在脱贫攻坚中,医疗卫生保障也是一个短板,也是制约四川脱贫致富的一个拦路虎。“十三五”期间,四川省紧紧锁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一遍遍“把脉问诊”,一次次“对症下药”,补足了民生发展短板。在乡村振兴发展中,要持续用力,不断补足民生发展短板。民有所呼,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就要积极回应,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做民之所做,才能交出一份更加满意的民生答卷。

  秉持“绣花”精神,开启美好发展未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无论是对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还是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这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窗口。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要牢牢把握脱贫攻坚带来的机遇“窗口期”,加速发展。要以脱贫摘帽为了开端,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抓好地方产业发展,抓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要利用交通堵点被打通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贫困地区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下坚实基础。要加大产业链的培育与延伸,利用互联网和电商平台,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拓展产业链,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加快产业转型发展。要继续秉承“绣花”精神,为地方开启“十四五”发展进行谋篇布局。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