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机构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提供路径

http://www.scol.com.cn(2020-11-24 8:16:26)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堂吉伟德
作者:堂吉伟德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十四五”期间全国高校将建立专业化转移机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源头积极性问题。11月5日,科技部“2020全国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培训班”在重庆开班,来自全国各省市的80多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负责人聚集一堂,探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展新路径。(11月23日《科技日报》)

  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是进行科技创新创造的终极目标。若某项科学创造或技术发明,无以服务社会和创造价值,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科技成果的转化,既关系到科技成果本应的运用与发挥,又对创新与创造进行反哺与促进,具有“源头活水”的重要功能。创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是为了好的创造,一项科技发明的只有在实践与运用中去创造价值,研产供销的产业体系才会真正建立起来。

  实践是检验科技成果的唯一标准。科技研究的大量投入,无以形成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终端成果,那么科研成果就难以名副其实,不具有真正的可利用性,也就无以助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单项创造发明或论文性产出,未能被市场所利用,或许会受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外部环境暂时无法匹配,运用条件还不具备,产业体系尚未建立等。但若科技成果整体转化率过低,则整个科研成果的转化体系就存在问题。

  统计显示,我国每年至少有3万项科技成果问世,有7万项专利成果诞生,然而其转化率只有10%,与美国的80%相关甚远。虽然有专家指出,受参照指标的差异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统计并不科学也难以统计,很多数据缺乏必要的支撑依据,属于一种“伪数据”。但必须承认的是,受评估标准单一化的限制,国内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确实处于低水平,而科研成果的泡沫化也值得正视。

  实际上,造成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原因,还在于科研投入、研发和使用环节存在严重的脱节——政府负责投入,科研机构或高校负责研发,而企业却无法将其使用。未能做到因需而研,把研究与运用两端有机的结合起来,把供需两端串联起来,各自为战的科技研发则很难提高成果转化率,大量的成果处于“中看不中用”的论文形态。

  从科研成果来看,我国的论文数量排名全球第二,与过低的成果转化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自顾一头”的现行模式下,缺乏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路径。在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方面,需要搭建一条便捷而顺畅的通道。西方国家之所以在科技成果上转化率较高,就在于科技研究走出了“自闭状态”,而实行了面向社会的开放式研究和科研成果市场化机制。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非常紧密,企业可以把研发中心放在高校或研究所,研究机构也可以把企业作为研究前沿阵地,实现“定单式”“需求式”研究,科技研究的方向、内容和结果,都围绕着企业需求、市场需求和未来需求来确定,也能保证研究的成果有处用、能发挥和用得好。

  国内之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其成功之处在于,很多研究机构如高校,都有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为主,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平台,孵化器。就现实来说,解决供需脱节的现实困境,需要在首尾两端搭建一个对接性平台。在高校建立专业化转移机构,使其一端连接研究机构,一头连接市场,就能真实让科研从理想主义归于现实,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有效解决技术源头供给难题,让市场要素配置更加科学合理,不断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水平。(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