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新闻不断,网民该如何安静“吃瓜”?

http://www.scol.com.cn(2020-11-23 8:14:0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张传超
作者:张传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日前有网友爆料称,在普陀山景区一家饭店里随便吃一顿就花了1900多元,认为遇到了黑店。这件事经过发酵后登上热搜,一时间“青岛大虾卷土重来”等论调被频频热议。近日该事件出现反转,普陀山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后发现,店家相关商品进货票据齐全,菜品明码标价、斤两正常,舆情得以及时平息。

  最近几年我们发现这种新闻反转的事件频发,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家长发长微博指控老师体罚学生致咯血,滴滴司机直播麻药性侵......引发舆论的轩然大波之后,真相的反转又直接导致了舆论的360度大转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平台。潜在舆情热点依托社交媒体能得到迅猛的传播,而反转新闻和舆论反转也多发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

  对于不断反转的新闻,我们渐渐习惯,而在每一次更新反转新闻的过程中,都有不少“心急”的网民在“推波助澜”。在这起事件中,在看到网友的爆料后,一些网友就通过信息、电话等方式对饭店老板进行进行人身攻击,饭店生意也受到了影响。且不说他们只是听信举报者的一面之词,就连事件始末都没有弄清楚就带着键盘“上战场”的也大有人在。这些迫切的恶意背后,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是什么原因让网友这么“心急”?笔者认为,一方面是信息传播速度的快速性和网友接受信息的局限性。由于新媒体时代信息传输的便捷和速度得到提高,人们接收和发送信息的时间也被大大压缩了,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趋于碎片化,“听风就是雨”成为常规操作,面对海量的信息“填鸭式”的灌输,大众越来越缺乏辨别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大众的“共情”心理。大多引发大量转发评论的舆情事件,多为社会敏感问题,如教育、两性、消费者权益等。“共情”是反转新闻先后反转,甚至引发网络暴力的直接传播动力。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受众在面对不公时所呈现出的强烈共情、积极转发,都直接跳过了确认真相这一环节。而弱者的身份更容易引起“共情”。弱者的身份在社会中是最容易代入的,也是理所应当得到共情的。因为我们对弱者的认同感,而我们也都害怕自己会成为那一方“弱者”,于是我们抓起了舆论的武器。

  反转新闻频发的危害是极大的。一方面,它会使得媒介信誉受损,不利于舆论监督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反转新闻所伴随的舆论反转易触发舆论暴力,给当事人的心理留下创伤。 网友们随便动一动手指,打打电话,对当时来说可能就是“千夫所指”,事后可能网友们“收回了手指”,但当事人受到的创伤却不会轻松愈合。此外,对于社会来说,反转新闻会加剧社会的信任危机,破坏社会安定。

  减少反转新闻的发生,需要多方面一起努力。对信息发布者和政府来说,信息发布者要强化法律意识,不管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上,要坚持“有一说一、实话实说”的基本准则,中伤、诽谤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政府作为舆论场中的主体之一,应当及时回应舆情关切,深入调查事件真相,避免公众情绪化宣泄,提升自身公信力。 

  作为普通网民网络围观要有边界感与分寸感,学会做个安静的“吃瓜群众”。作为网民不要过度代入个人情绪,在遇到事情时能够再理性一点,“让子弹飞一会”,而不是仅凭情绪化的“侠义”去帮举报人讨说法。网民不应该总是习惯性站在弱者的一边,跟着舆论的脚步走,在结果没有出来之前随意指责和谩骂。应该看清事情的本质,要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应当勇敢打破信息茧房,广泛搜集事件相关的专家建议,避免情绪化传播和群体极化,传播正能量,保持理性发声。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