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形式主义看似为生态,实则毁生态

http://www.scol.com.cn(2020-11-6 8:27:4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向秋
作者:向秋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如今,各地对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生态修复、生态建设工程日益增多,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不过,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在生态治理中“要面子不要里子”“讲速度不讲规律”等问题突出,有的甚至在考核督察压力之下搞起了生态形式主义,以生态建设之名行生态损毁之实。(11月5日《半月谈》)

  生态形式主义表现多种多样。有的生态修复工程只是做样子,钱花得不少,但实际效果差;有的开展水源涵养林工程时,清除了湿地里长有的草、灌木等,改种小松树,致使自然生态遭到人为改变;有的在河道治理中只是简单硬化,破坏流域的原生景色和生物多样性,让河道失去自净能力,给长远生态健康埋隐患;有的政策制定“一刀切”,出台的政策虽不利于生态保护,却无力修正。

  出现生态形式主义,有多方面原因。政绩观走偏,是生态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比如,一些地方存在“有的项目钱花不出去,有的项目没钱花”的现象。考核督察压力之下,地方生态治理资源欠缺,导致生态形式主义抬头。一些地方应付环保考核督察,层层甩包袱,压力层层下移。一些无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地方,往往只得做出短期行为,用一些看似满足生态保护要求,实际上不可持续甚至还可能对生态造成损害的举措“过关”。一味靠行政强压治理,而缺乏科学指导,违背客观规律,也容易陷入生态形式主义。

  生态形式主义看似为了生态,实则毁了生态。生态形式主义是坏作风、要不得,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严肃整治。

  生态治理应顺应规律。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态修复在内的各式生态环境保护举措要严格科学论证,一些生态修复工程切忌贪大求靓,违反自然规律。同时,生态环境保护要“适当”,制定标准要合理,根据其自然特征和客观需要进行“有限修复”。高标准治理,不代表是科学的治理。治理一片湖水一定要达到饮用水标准吗?其实不然,“高标准”意味着高消耗和高投入,有时投入反而成为自然的负担。

  生态治理须保证投入。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污染治理原则,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环境治理投入机制,生态建设的资金短缺问题,应更多通过改革的方式予以破解。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产生最好的生态治理效益。

  生态治理要强化监管。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的统一监管,统一监测评估、监督执法、督察问责。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监管理念,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过程监管制度体系,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推动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成效。(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