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探索建立统一排放标准

http://www.scol.com.cn(2020-10-26 10:47:34)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邓也
作者:邓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川渝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建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话题。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总工程师王亚男在接受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提出,要特别关注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推进两地生态共建和环境共保,希望在此过程中探索出好的经验,供全国参考复制。

  统一标准构建联防联控行动准则

  ●建立健全两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合理分配与协同管理机制,用同一套技术方法,制定精细化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在相同标准下谁吃亏了,就由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补偿

  记者: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党中央强调要坚持不懈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两地如何“下好一盘棋”?

  王亚男:首先要建立健全两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合理分配与协同管理机制,落实“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用同一套技术方法,制定精细化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作为两地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基本框架和行动准则,保证整个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一致性和公平性。

  其次要建立两地联防联控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两地在大气方面互为输入性污染源,在水方面则是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要在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上形成合力。

  还要建立常态化的跨流域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比如为保障中游和下游的水环境安全,需要限制上游发展某些工业,那么必须对这些经济受损的地方进行适当补偿。

  记者:大气方面,两地互为输入性污染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王亚男:必须开展两地大气协同治理,统一排放标准和开展区域联防联控,这是由两个特性决定的。

  一是大气传播介质特性。我们都觉得大气是流动的介质,但实际上它有一定边界,遇到山可能就挡住了,遇到雨可能就沉降了,落到了地上。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范围一般受地形、气象等因素影响,这个范围往往不会和行政区划重合,因此需要联防联控。

  二是空气中污染因子的特性。大气污染防控,最早是防PM10,后来陆续增加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的防控,最近一两年又特别关注臭氧。臭氧和PM2.5主要来源于二次生成。成渝两地必须共同控制可能生成臭氧和PM2.5的前体物,才能有效避免二次生成。

  记者:这些标准统一起来难吗?

  王亚男:常见的就是成立共同的管理机构,如果成立有困难,可以建立如联席会议一样的工作机制。

  我国的环境治理多是由上而下,只要两地政府有决心,统一标准是没有难度的。在相同的标准下谁吃亏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补偿就由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进行补偿。

  记者:四川和重庆山水相连,有81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水的治理,应该怎样协同?

  王亚男:既要联防联控、联合监测,还要特别关注环境风险的防控,特别是沿江生态环境高风险行业的分布和发展。除了像大气治理那样进行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监管之外,还可以建立一些联合审批机制。例如要在嘉陵江中游建设一个项目,环评审批可以由四川和重庆一起,而不是说在谁的地盘上就谁来批。

  记者:在发展上,一般上游限制更多。如何处理好两地间环保与发展的关系?

  王亚男:首先要有一颗公平心,换位思考,这是最基本的出发点。还需要做一些调研、对接、沟通、协调等基础工作,比如说要保证下游相应断面达标的话,上游的污染物要控制在什么水平?再来看看上游需要削减多少,该削减的削减,削减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相关影响,应有相应补偿。跨行政区域的生态补偿落实起来很难,但是一定要去做。

  “忍痛割爱”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川渝两地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责任重大,必须把一些生态区域真正地保护起来。环保和发展并不矛盾,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大,是在倒逼产业升级

  记者:四川和重庆两地的环保产业产值都超千亿,对于环保产业我们应该如何认识?

  王亚男:我们通常认为没有不环保的产业,只有不环保的企业。比如说一个化工企业,不仅高耗水,而且污染物排放量也较大,但它环保各方面都达标了,就是一个好项目。反之,一些进行污染治理的项目也有可能造成污染,比如个别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放,污染了地表水体,就谈不上环保。

  现实中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就是邻避效应。比如一个公益性项目,各项环保要求都达标,对整个区域都有好处,是谁都离不开的设施,如垃圾发电厂等,但是老百姓就不让建在他家旁边。这就是更加复杂的一个话题。

  记者:这些设施应该建在哪里呢?

  王亚男:无论最终建在哪里,一方面还是要回到生态补偿的概念,给项目毗邻的老百姓一定的补偿;另一方面运用最先进的技术保护周边群众的环境利益,并做好充分的释疑解惑。

  记者:一些生态保护功能区会将一些发展项目拒之门外,这就涉及在实际操作层面环保和发展的摩擦问题。

  王亚男:川渝两地共处长江上游,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责任重大。两地必须把一些生态区域真正地保护起来,“忍痛割爱”。其实环保和发展并不矛盾,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大,是在倒逼产业升级,倒逼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地方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倒逼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记者:对这些区域来说,有没有一些生态“变现”的途径?

  王亚男:不是每一个生态价值都可以在本地“变现”。所谓的生态价值,应该是一个更大范围的价值,表现在为整个区域、整个民族的长远发展而保留、保护自然资源。比如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在保护水源涵养地、保护基因多样性。这些环保工作的价值,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在这里保护它们,其他地方、其他时段就可以变现。

  关于污染治理——

  共建共享治污“绿岛”

  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一直是中小企业的沉重负担。如何为中小企业减负?王亚男分享了一个方法——根据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的理念建设“绿岛”。

  所谓“绿岛”其实是一种共享经济,即一个园区共用一套污水治理设施,一套危废处理设施,成本共摊。

  “这样使得园区企业大大降低了单独治污的成本,同时操的心也少了。”王亚男介绍,在江苏和山东的很多家具厂,就把刷漆环节集中在区域中的“绿岛”,并进行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处理。而在“绿岛”负责VOC处理的企业,因为接了很多家具厂的刷漆和VOC处理的单,便能够负担相关设备成本了。这对于各方来说,都是一种既省钱又省事的治污模式。

  对于企业分布太零散,不具备共建“绿岛”的情况,王亚男建议政府加强引导。“可以引导各种产业形成规模化,尽量达到共建共享‘绿岛’的条件。”前面提到的家具厂,很多原先就是分散的家庭式作坊,在当地政府引导下,渐渐集中起来。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