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帽子难摘,影响失信整改积极性

http://www.scol.com.cn(2020-10-28 8:36:40)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丁家发
作者:丁家发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谈好的生意,莫名其妙“黄”了;参加项目投标,没竞标就被“刷”了;向银行贷款,被无情拒绝……近年来,一些曾经的失信企业虽已进行了整改,却没有及时进行信用修复,仍戴着失信“帽子”,企业后续经营行为处处受限。记者在江苏等地调研发现,当前企业信用修复还存在部门间程序不同、信息共享不足等问题。(10月27日人民网)

  罚款都交了,履约清偿了债务等,失信行为已经纠正和整改完毕,但企业“失信”的帽子却一直难摘掉,信用修复成为让企业头疼的难题。笔者认为,“失信”帽子难摘,势必影响失信企业整改积极性,反正早整改晚整改,都是一样的难摘帽结果,失信企业就有可能拖着不整改。因此,呼唤全国统一权威的信用修复渠道,早整改则早摘帽,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让失信企业有动力积极整改。

  一般而言,企业失信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往往在经营活动中稍有不慎就可能“触雷”,造成事实上的失信行为。近年来,特别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企业经营一度出现困难,无意间或被迫出现信用瑕疵的现象有所增加。而企业一旦受到行政处罚,相关信息就会同步到“信用中国”网站上公示,影响企业今后参加招投标、政府采购等资格。但交了罚款并不意味着“失信”的帽子就自动摘除了,企业需要先主动整改,纠正失信行为,再申请信用修复。

  而信用修复并非易事,或成了长时间拉锯的“跑马拉松”。根据有关规定,涉及一般失信行为的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期为3个月到1年,涉及严重失信行为的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期为6个月到3年。最短公示期满后,失信主体才可提出信用修复申请。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信用修复便遥遥无期,“失信”的帽子就很难摘掉。

  当然,“失信”的帽子难摘,在一点程度上可以倒逼企业经营尽可能诚实守信,避免失信行为。但发生失信行为后也不能“一棍之打死”,要给失信企业一个纠正和整改的机会。但目前的现状,等于剥夺其纠正和整改的机会,严重影响失信企业的整改积极性。一方面,由于信用修复时间过长,很多企业等不起,就有可能另起炉灶,对原失信行为不管不问;另一方面,多个渠道公示企业信用记录,比如,“信用中国”网站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分属不同部门,修复路径不尽相同,修复信息常“左右互搏”,让企业苦不堪言。

  笔者认为,信用修复千万不要各自为政,呼唤在国家层面应尽快解决信用修复条线多、公示系统不统一等障碍,提高一体化水平,建立全国统一权威的信用公示和修复渠道,从而降低企业信用修复制度性交易成本,让失信企业在纠正和整改后,能通过统一的渠道在最短时间内摘掉“失信”的帽子,才能提高失信企业主动整改的积极性,让经营等活动尽快步入正轨,不再因失信而处处受限。(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