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http://www.scol.com.cn(2020-9-28 9:04:29)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吴志强
作者:吴志强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快速推进,我国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但同时“大城市病”也影响着市民的切身生活,影响了努力探索城市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最早是上海世博会提出的主题,后来成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城市信仰。只有更美好的城市才能有更美好的生活。什么样的城市才是更美好的城市?现在有了很好的回答,那就是公园城市。

  四项内容定义公园城市

  公园城市是一条走向可持续发展、生态智慧的中国城市建设道路,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公园城市要以人民为中心,达成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

  目前,中国规模城市总数达到世界首位,城镇化率已经突破60%,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步入中等收入社会的背景下,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从“粗放式”扩张到“品质化”发展、从增量发展到存量更新的转型期。参考世界先进国家的历史经验,需要完成国家的城镇化模式转型,避免进入“城镇化放空陷阱”。过去数十年的城镇化进程,是靠体力劳动者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来完成的,未来的城市发展则要靠创新、智慧、生态来驱动。公园城市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此背景提出的一条走向可持续发展、生态智慧的中国城市建设道路,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天府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总书记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总书记的讲话明确点出公园城市定义的四项构成内容:一是突出“公园特点”;二是考虑“生态价值”;三是“新增长极”;四是“内陆开放”。

  公园特点,关键字眼在“公”,强调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达成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公共的内容是公园城市的根本特点和基本前提。

  生态价值,是公园城市的基础,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反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城市工作正是通过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实现把城市建设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新增长极,旨在经济发展,是公园城市的核心要义。建设公园城市,不只是开展景观美化、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形象工作,更重要的是破解城市发展与环境改善的矛盾,以创新能力的提高、资源配置的优化,带动新经济增长点的增加和增强,进而提升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使城市成为人文、活力、创新、智力的综合体。

  内陆开放,是针对成都市在全国城镇总体发展格局中的特殊地位提出的。成都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枢纽和抢抓内陆地区发展机遇的关键门户,承担西部对大量的中欧国家和东南亚国家联络核心的责任,肩负带动西部内陆地区可持续发展、以更强的综合竞争力参与新一轮全球分工并胜出的重要使命。以公园城市为载体,把城市前进的主要动力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质量上,开辟新时代城市永续发展的新境界,完成历史与未来和谐演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寄予的厚望和要求。

  “一公三生”标明公园城市底色

  公园城市本质内涵可以凝练为“一公三生”,即“公共”“生态”“生活”“生产”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和新时代城市新范式

  基于对公园城市的定义剖析,其本质内涵可以凝练为“一公三生”,即“公共”“生态”“生活”“生产”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和新时代城市新范式,通过形成城市生生不息的内生系统,引导城市永续、创新发展。其中,“公共”与公园城市定义描述中的“公园特色”相对应,“生态”与“生态价值”相对应,“生活”“生产”共同与“新增长极”和“内陆开放”相对应。

  与此同时,“一公三生”也是“公”“园”“城”“市”四字含义的总体融和:“公”,平分也,共同的,大家的,所有人的,强调权属,对应公共交往的功能,此处解释为全民共享;“园”,所以树果也,泛指各种游憩境域,对应整个生态系统,此处理解为生态多样;“城”,所以盛民也,为保民为之也,对应人居环境,此处解释为生活宜居;“市”,买卖之所也,对应产业经济活动,此处理解为创新生产。“公园城市”是要做到上述“公”“园”“城”“市”四字所代表的各类功能配比良好、复合性高、系统性强的统一整体状态。

  作为政府的重要公共政策,城市规划的人民性就是为人民服务,尊重和体现人民意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公园城市”的第一个字即为“公”,“公”代表了公共参与性、人民所有性,包括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是“公园城市”的第一要义和基本属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根本体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城市的生态绿色资源应该是人民共享的,不是私有的。过去很多漂亮的公园都被“围”在院子里,老百姓不容易进去,而公共性就是强调设施必须要开放给全体大众,让百姓受益。将公园游憩服务作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和建设幸福家园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惠公平和活力多元。

  生态内涵包括生态伦理、生态服务功能、生态设计三方面,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生态本底、绿色发展。将公园城市的生态内涵作为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优化的基础性配置内容,更强调城绿共荣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从生态伦理的角度而言,大自然的价值并非只是人的工具,应将自然纳入人类社会活动的道德范畴。城市中的其他生命体与人一样是城市空间“共享者”,而非仅仅是“被掠夺者”,因此,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应遵循生态规律,按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准则来发展城市。

  生态服务功能分为支持、供应、调节和文化。支持功能指城市土壤形成、光合作用和养分循环的过程,是其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本先决条件。供应功能包括由生态系统本身或者通过其它帮助所形成的产物,如城市农业生产的食物、城市森林中的木材以及城市水源保护区的淡水供应等。调节功能对生态系统特定领域和环节产生影响,包括通过溪流或水洼等蓄水功能缓解雨洪泛涝的危险、通过树木和绿地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集聚等。文化功能主要指城市绿地提供的休憩活动功能,这一功能提供身心放松的空间,承载着人们对家和故乡的记忆,使人获得对环境和文化的认知。

  生态城市设计是积极地在既有城市空间结构中,以再生设计的手法,寻求机会嵌入有价值的生态空间元素,整合能源流动、物质流动、水文流动、生物流动,甚至于人的流动以及信息流动。城市不仅是一座看起来绿色的城市,也应该是一座居民可以亲身感受自然魅力的城市,不仅是一个生物多样的城市,还是一个学习和模仿自然系统,将自然形式和图像转换成建筑和城市景观,与自然共同规划和设计的城市。因此,公园城市的生态内涵,除了自然生态基底本身的完善以外,也需要为市民营造身边可见、可听、可感的自然生态福祉,将城市的发展视为一个生命体的协同进化过程予以设计和建造。

  城市的生活内涵即城市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就是群众生活得安心、便利、舒适、幸福,可以细分为“职、住、医、教、休、商”六大方面。公园城市的建设,应该针对以上六大方面,打造城市生活的六元平衡体系,满足人们对美好人居环境的向往。所谓六元平衡,就是工作、居住、医疗、教育、休闲、商业六大城市生活服务的和谐统一,使城市生活没有短板,在步行可达的一定区域内集成,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家园与公园合二为一,实现“家在公园”。

  城市的生产内涵对应城市的物质基础和产业经济建设。当今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新阶段,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层出不穷,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引发新一轮世界经济和竞争格局的变迁。要在新一轮全球分工中获得优势地位,成为众多城市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计划。

  中国城市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公园城市的生产内涵,正是针对中国城市面临经济发展转型、城乡发展转型和体制机制改革转型,亟需完成新旧动能的转换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要求提出的。公园城市不止是要做到好看和漂亮,更强调城市要具有永续动力,达到绿色引领,创新发展。将城市发展动力,从传统的工业化,转变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智力人才储备培养、发展新经济为引领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上来,推进知识、技术、信息等创新生产要素与传统产业融合聚变。

  公园城市绝不是在城市里面多放几个公园,更重要的是整个生态、生活、生产的系统要充满生命力,要有更多的百姓可以参与、可以共享,陪伴着我们的城市一起成长,这才是其真正的内涵要义所在。(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副校长)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