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网评:让科学家精神深植于中国大地

http://www.scol.com.cn(2020-9-13 9:45:2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林霜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张继
作者:张继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点强调了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让科学家精神深植于中国大地,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初心、好奇心与事业心。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要立志成为科学家,首先要有矢志报国的初心使命,要始终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人是必须要有一点精神的,科学家也是如此,也要有科学家精神作为支撑。爱国精神则是科学家精神最坚实的底座,一个科学家失去了爱国情怀,心里没有装着祖国与人民,那就是水上浮萍,终归心无所依。唯有立志为国家与人民服务,科学家才能坚定自信,才能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才能赢得国家和人民肯定。作为科学家,无论你的科研成果有多高,无论你获得的荣誉有大,都比不上祖国与人民的认可与铭记。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才能取得更伟大的成就,才能在祖国的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

  永攀科学高峰靠智慧,也要靠好奇心。好奇心或许是一闪而过的一个念头,是一种猜想与假设。尤其是在基础性研究中,这种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往往是引领科技创新的源头与窗口。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过程中,无论是科学家,还是青少年,都要激励与呵护好这种好奇心。产生了好奇心,才会激发个人的爱好兴趣,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去探索研究,在这个探索探究的过程中,就可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这给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挥能力水平的舞台。保持好奇心,保持这种探究的兴趣与较真的劲头,在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做到独树一帜,别开生面,才能不断推动中国在各方面取得创新突破。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科技创新没有捷径。唯有潜心静气,才能排除各种干扰,才能专心致志去坐冷板凳,才可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出一条阳光大道。屠呦呦经过四十年的研究,才成功地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并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靠是初心使命,靠的也是一种脚踏实地的事业心。国之所需,吾之所向。如果没有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从实践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有研究表明,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要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对于今天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科技创新和科技活力澎湃的时代,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只要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定力,笃定一颗献身科研的事业心,就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伟业。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