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记忆”为幸福生活增色

http://www.scol.com.cn2020-9-7 8:42:0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何竹梅
  石磨、蓑衣、背夹等旧式农具实物陈列,再现曾经靠天吃饭的艰辛;楼房、学校、公路等新建设施图文并茂,讲述新生活的新气象……8月10日,走进雷波县八寨乡甲谷村,记者发现一座由土墙房改造而成的村史馆,名曰“甲谷记忆”。(9月6日 《四川日报》)

  正因为有丰富的记忆,人们才怀念那缕缕的乡愁。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的到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步步实施,广大农村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风车簸箕、石磨蓑衣正在淡出人们的生活。脱贫攻坚怎样走过,那曾经的“祖业”又是什么样子?后代们恐怕就只有在书本中去寻觅那份情感了。像四川雷波县八寨乡甲谷村这样,就地取材,打造出“原汁原味”的村史馆记录脱贫故事,既唤起了抹不去的“乡村记忆”,又能感受到今昔的巨大变化,体现出了极其良苦的用心。

  在脱贫攻坚中,拆旧复垦、发展产业,许许多多的乡村都已经“面目全非”。记住过去,才能更好地奋斗现在和将来。作为自己“土生土长”的故土,在群众心中烙下的岂只是一个思念?那些背井离乡的游子,书箱底层珍藏一撮“乡井土”,就是珍藏了一份割不断的情怀。有了这份情怀,便有了砥砺前行的动力。因此,在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作为农村,那“竹篱茅舍”是怎么也挥之不去的,留一份原始,就留住了一份思念与感动。可以说,用“村史馆”的形式留住记忆,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其价值体现主要取决于什么时候放在什么地方。就像新闻中说到石磨、蓑衣、背夹等旧式农具,被作为历史资料陈列出来,不说再过一代两代,就是亲历脱贫攻坚的当下党员干部、老百姓,都会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生出许多感慨。“村史馆”中“昔日甲谷”“今日甲谷”“脱贫攻坚历程”“彝族文化展示”等4个主题,多角度记录精准扶贫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让村民时刻铭记今天的好日子靠的是党的好政策,靠的是上下齐心的共同奋斗。

  “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藏着微薄的希望,住了一年又一年,生活了一辈又一辈……”这是偏远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在这场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中,苦涩、干涸、贫瘠的面貌被彻底颠覆,“微薄”的希望演绎为高远额梦想并已经实现。“生活了一辈又一辈”的地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景象,人们无奈而又不离不弃的家园,终于在新时代的今天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见证了一场人间奇迹。

  “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变成地也肥呀水也美,地肥水美……”那高亢激昂的歌声永远回响在耳际。有大家“真情和汗水”的付出,那渐渐淡出视线的低矮草房、贫瘠土地反倒让人有一丝莫名的留恋。而这种的“原汁原味”村史馆将今昔变化、地方文化以及组织建设诸元素融为一体,很好地填补了这一关于“记忆”的空白。愿更多的“乡村记忆”为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增添色彩,让那份感动永留在记忆的深处。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