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抑郁症中的人需要我们共同救赎

http://www.scol.com.cn(2020-9-21 8:22:50)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堂吉伟德
作者:堂吉伟德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大二下学期临近期末,武汉某高校女生张晨(化名)决定休学。在患上抑郁症数年后,她的生活已经陷入停滞,思维变得迟钝,甚至有些“痴呆”:不能思考、不能阅读、难以交流,说话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蹦出来的。严重时,“想死”的念头在脑子里盘旋。(9月20日《澎湃新闻》)

  困在抑郁症中的大学生比例极高,2019年,在第八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高峰论坛上,有专家提到,1/4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且大一和大三时抑郁症的高发期。调查样本指数增加有两个方面因素,一是随着全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之前隐而不露的个体样本得已显现,并纳入了统计范畴。二是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抑郁症患者的整体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很多大学生之所以患上抑郁症,跟高中时的学习压力过大有很大的关系,大一和大三作为两个重要的节点,会使情况变得更加严峻。大一是重要的适应期,也是极为关键的转型期,从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若不能适应转换,各种因素的影响就会让人的情绪发生变化。大三即将面临毕业,从学校到社会和职场是一种颠覆式的转变,长期的精神焦虙和不自信,再加上内心的失衡,极易诱发抑郁症的产生。

  困在抑郁症中的人很难实现自我摆脱,长期受到抑郁带来的实质性伤害,轻者精神恍惚、易发脾气、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失去兴趣,对生活失去信心。严重者讨厌人群、烦倦生活甚至有轻生的倾向。抑郁症患者若不能得到及时、科学和规范的治疗,其情况就会变得更加严重,出现难以预料的风险。对一个家庭来说,若家庭成员中有了抑郁症患者,是家庭的不可承受之重,对整个社会来说,困在抑郁症中的人越多,则社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

  时下的问题在于,抑郁症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而相应的干预机制却严重短腿,整个社会对抑郁症所带来的风险和危害,还没有更充分和全面的认识,对日益严重的趋势还没有采取更为有力有效的举措,预防、遏制和减少抑郁症的公共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加拿大学者费立鹏2009年在《柳叶刀》上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的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根据这个发病率的数据推算,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9000万。南昌二七医院高喜翠教授在接受中华精神疾病康复协会记者采访时透露,江西省抑郁症患者就诊率仅一成左右,近十几年间改观不大。

  就诊率低并不意味着需求量不大,更多的原因在于对抑郁症的认知不足,以及讳疾忌医的隐忍性格和根深蒂固的歧视,让很多人耻于告诉大家“自己病了”,并光明正大地接受专业的医学服务。没有强劲的需求作为牵引和驱动,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供给也就难以被有效激活,从宣传、引导、体检、疏导到最后的救治,各个环节都与实际需要极不对称。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早发现、早治疗是抑郁症康复的关键。当务之急,就是要消解全民性歧视和认知短板,所造成的体系性缺陷问题。提高认识并形成社会共识,让抑郁症患者从阴暗的角落,走到太阳照的地方,获得特色服务的需求得到回应和满足,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推动力和整体活力,让预防、干预、救治和服务的体系在短期内得到完善,助抑郁患者摆脱困境。

  而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每个人都有同理心和同情心,有“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坚守和行动自觉,从利己的角度先去关心和帮助别人,如此才能消解偏见、误会、短视和歧视。我们应通过感情的交流、真情的关怀和彼此的慰藉,在情感的碰撞中纾解烦恼,在抱团取暖中释放压力,在真诚交往中赢得信任,共同驱走心头的阴霾,应对抑郁的挑战。(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