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地评线 >> 正文
【地评线】天府网评:挥“开门问策”巨笔,绘“时代发展”新图
http://www.scol.com.cn(2020-8-26 8:14:5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何竹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8月24日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十四五”规划编制的一个总体要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8月25日 共产党员网)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总体要求中,“着眼长远、把握大势”是工作的基本思路,而“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则是工作方法,“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属于工作方向。在工作方法中,“开门问策”是“集思广益”的前提。因此,不管对于整个国家还是具体到某个单位,某个部门,“开门问策”都是极好的工作方法。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唯有善于吸纳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再结合自身实际综合运用,才能把别人的好经验、好方法为我所用,成为一支描绘发展新图的如椽巨笔。

  说起“开门问策”,古之“唐太宗纳谏”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很有现实意义。唐太宗以魏征为镜,“纳”出了“贞观之治”的盛世;齐威王在邹忌的建议下广开言路,也“纳”出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欣欣局面……可见,“纳谏”是智者的行为,是将群众的智慧进行集中整合利用的有效手段。俗语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说的不正是广于纳谏的重要作用吗?同样,如今我们的“开门问策”,只要善于“问”,善于“用”,那小智慧就能汇聚成大智慧。

  “开门问策”,对于各级基层来说,也是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但是,“开门问策”的前提是要彻底摒除“四风”陋习。官僚主义作风、形式主义作风严重了,“开门”就本不容易,“问策”更难上加难。因为“开门”就意味着要面对群众,以群众为“中心”;“问策”更要听得进“忠言”,受得住“骂声”,因为“忠言”多半都是“逆耳”的。因此,看似简单的“开门问策”,其实也是整顿“四风”的优秀成果。而对于全国来说,也当客观地认识国门之外的经验教训,精准地吸其精华而用之。

  作为最偏远的乡村来说,往往发展潜力很大,但要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光靠几位“领导”坐而论道,恐怕无异于纸上谈兵,是拿不出什么实质性的策略的。人们都说“高手在民间”,确实很有道理。“民间”的群众整日生活在田间地头,耳闻目睹的都是毫不漂浮的现实状况,他们的“策”往往更能体现民众意愿,更能体现因地制宜。真正的“开门问策”,就要求基层领导干部放下架子,与群众交流互动。这个过程,既是“眼光向下”虚心请教的过程,更是集群众智慧共谋发展的过程。

  “开门问策”,对地方发展来说,是一种有效探索。面对群众,走进群众,打得开“衙门”,听得进“策略”,受得住“批评”,形得成“方案”。作为老百姓,其实非常单纯,只要对政府的工作明了了,理解了,他们就会毫无保留地“建言献策”。这就是“从群众中来”,“问策”以后的关键是怎样“到群众中去”,也正是政府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总之,“开门问策”工作做得好,就挥动了一支神奇的“巨笔”,将描绘出一幅幅时代发展的新图画!。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