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网评:运用新思维“治水之患、兴水之利”

http://www.scol.com.cn(2020-8-24 13:46:5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向秋
作者:向秋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虽然不少群众受了灾,但总的看,一批重大水利设施发挥了关键作用,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手段和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在科学调度下,不再手忙脚乱。”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安徽考察时要求,“要把70年来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的治淮方案。”

  水利关系国计民生。从大禹治水的久远传说,到时下的抗洪救灾,治水一直与中国相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对水灾频发的大江大河进行了长期大规模的治理,逐步建成了防洪体系,取得显著的治水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系统治水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科学指引水利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治水思想。“治水”是承前启后的大事,新时代要注重运用新思维“治水之患、兴水之利”。

  运用综合思维“治水之患、兴水之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由山川、林草、湖沼等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无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治水兴水中必须突破就水治水的片面性,立足山水林田湖草这一生命共同体,统筹兼顾各种要素、协调各方关系,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来解决,实现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湖、治草有机结合、整体推进。治水兴水的路径上须综合运用治污、防洪等工程措施和生态技术、生物措施,加强工程措施与生态手段的集成,实现蓄水调水、农田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相统一。

  运用整体思维“治水之患、兴水之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界的淡水总量是大体稳定的,但一个国家或地区可用水资源有多少,既取决于降水多寡,也取决于盛水的“盆”大小。这一重要论述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坚持整体性原则,科学把握水资源分布和使用的均衡,包括区域均衡、季节均衡、时空均衡等,实现区域水生态整体良性循环。治水兴水要由单纯排水防洪、引水抗旱向蓄滞泄洪兼顾、丰枯相济转变,营造蓄水滞水留水、排洪泄洪兼容的水生态,实现区域丰枯调剂均衡。推进水系综合治理,推广集雨水窖、水池、涝池和淤地坝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生态蓄水、净化、回用和地下水采补均衡。

  运用协同思维“治水之患、兴水之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方针治水,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这一重要论述要求治水兴水的全过程要分清主次因果,既抓住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又注重全面协同、两手发力。坚持节水优先,切实提高农业用水效益,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用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注重两手发力,坚持政府主导,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建立水生态补偿和监管机制,完善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执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切实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新形势催生新理念,新理念指导新实践。要认真系统谋划“十四五”时期的治水兴水规划,把新的发展理念贯穿于水利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全力保障水安全,为人民群众带来更为丰厚的水利实惠,为子孙后代留下更为秀美的河流山川。(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