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防汛救灾的“智胜”之策

http://www.scol.com.cn(2020-8-25 8:26:40)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郑宗生
作者:郑宗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人防与技防、勇气与智慧,是防汛救灾的“两翼”。只有做到“智勇双全”,才能夺取防汛救灾的更大胜利。在与洪水进行“肉搏”的同时,更要发挥“抗洪神器”的科技力量,实现以“智”取胜。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面对今年天气的“变化无常”,更需要发挥“科技眼睛”和“智慧大脑”的作用,为防汛救灾决策提供“千里眼”、“顺风耳”。就在最近,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通过一套智能设备“远程预警”,准确监测到200公里外的茂县渭门镇细口村地质隐患,村民在镇村干部带领下,冒着大雨撤离。此次成功预警转移,是一群监测“新兵”和一个肉眼看不见却能“上天入地”的监测预警平台,立下“奇功”。管中窥豹,越来越多“抗洪神器”在四川抗洪一线大显身手,越来越多的“信息化部队”成为抗洪尖兵,为降服“洪魔”增添了更强助力。

  防汛救灾攻坚战,是一场人与洪水赛跑的“信息战”。汛情紧急,早一分钟将防汛信息通知到受灾群众,就能减少一分危险和损失,而一系列“科技神器”恰恰“以快制胜”,让远方的水情灾情、地质变化等“近在眼前”,让灾害隐患“无处遁形”,成为防汛救灾的“好帮手”。电子哨兵“云上”瞭望、“5G+VR”远程实时观测、北斗高精度地灾监测预警、AI预测城市内涝、给降雨做“心电图”、给洪峰横断面做“CT”、给坝底洞做“B超” ……监测设备如“科技眼睛”在一线随时盯着险情,高科技正在重新定义新时代的抗洪“战术”,改变了以往依靠人力的“肉搏式”抗洪,让防汛救灾变得更“聪明”。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科学的决策必须以精准监测为依托,只有精准研判,提前预警,作出最适合当前形势的决策部署,才能掌握防汛救灾主动权。四川抗洪抢险中的一大亮点,就是依靠及时、准确、密集的天气、雨情和汛情信息,为防汛救灾的快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正是科技的“通风报信”,让灾情灾况“未卜先知”,迎战暴雨洪水才更有底气、更有把握。如今,无人机“耳聪目明”,遥控“水上飞翼”在空中展开救援,人工智能为防汛抗洪装上“智慧大脑”,提升了防汛监测预警的精准度、抢险救灾的时效性。我们要充分发挥“技防”优势,推进云端作业、智慧防洪、科学减灾。

  提高抗御灾害能力讲求以“智”取胜,除了依靠“科技神器”,更要尊重规律,科学决策。防汛抗洪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科学应对、精准施策,才能掌握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考察时指出“我们要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要达到现代化水平。”而利用好科技手段,正是提升防汛救灾现代化水平的题中之义。兵书讲:实而备之,强而避之。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要正确把握“堵”与“疏”的关系,当“堵”则“堵”,宜“疏”即“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攻防”策略,主动抢排洪涝水,为新一轮强降雨腾出空间,从而避免出现大面积洪灾。

  “神器”在手,无惧“洪魔”。防汛抗洪既是意志的较量、勇气的比拼,也是对科技水平的检验。我们要在监测预测、抢险救灾、灾后重建各个环节中注入更多科技力量,努力提升抗御自然灾害现代化水平,化“大灾”为“小灾”,积“小胜”为“大胜”。(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