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地评线 >> 正文
【地评线】天府网评:从总书记故事中感悟粮食安全是“永恒课题”
http://www.scol.com.cn(2020-7-27 11:23:5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贾合祥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东北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又是重要的玉米主产区。7月22日,这次是习近平总书记5年间第三次到吉林考察,这次来,第一站就走进丰饶的黑土地,调研一件头等大事——粮食生产,体现了“大国粮仓”在他心里不一般的位置,他也曾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习近平总书记为何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永恒课题”?读史明智,鉴往知来。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饥荒,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字字千钧地指出:“这些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看似平凡的一把麦子一碗米、一个玉米穗,在他心里都有着特殊的分量,这从他讲过的一个故事中我们更可感悟到:

  “我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有吃不饱、饿肚子的记忆。三年自然灾害时,我在学校住校,吃的也是很差的,晚上只能喝汤,叫做‘保证七分饱’。‘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到农村插队,曾有三个月没见过一滴油星子,真是‘三月不知肉味’。那年冬天,家里寄来几块钱,我和同窑洞居住的同学买了几斤石槽子里冷冻的猪肉,回来还没烧就把肉切成片吃,那味道真是鲜美!后来我们说别再吃了,再吃就没得煮了。这种穷日子我们都是经历过的。”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过来的一代人,又有着知青插队当农民的经历,对粮食的感受自然深刻。当时,老百姓不敢有奢求,就是以能吃饱肚子为目标。其实,从上到下都一样,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吃肉凭肉票,吃粮靠粮票。那个时代,粮食短缺,自有历史、自然和帝国主义封锁等多重原因,也有着粮食生产力不足的问题,但无论如何讲,粮食都事关人民幸福、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实属重要,任何时候都必须高度重视。

  如今,人们对饥饿的记忆已经远去,但当知今天的丰衣足食来之不易。我国是个人口大国,新中国成立短短70年来,能够实现从“吃不饱”到尽享“舌尖美味”,近14亿中国人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着中国方案,这实属奇迹,但奇迹的背后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是40多年改革开放的艰苦拼搏,是农民群众科学种田、实干苦干的付出。所以,当每个人尽享舌尖上美味时,还需深刻领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往往容易麻痹松懈。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到那时谁也救不了我们。”他还经常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这些,国人切不可忘记。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所以,深刻领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说到底还要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立足长远,需从世界更大的范围来看,强化粮食忧患意识。从每个国民个人来说,就是要学会节俭、珍爱每一粒粮食。(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