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地评线 >> 正文
【地评线】天府网评:严守耕地红线端稳中国人饭碗
http://www.scol.com.cn(2020-6-26 7:42:40)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张立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6月25日,第30个全国土地日如约而至,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必须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6月25日 央视新闻)

  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中,并且碗中要盛着中国的粮食。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地号召,为“民以食为天”的国计民生大事明确指出了方向。在第30个全国土地日到来之时,土地与粮食、土地和中国人的饭碗,其关联性更被广泛关注。严守耕地红线,才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百姓饭碗才能无忧。

  严守耕地红线,粮食供给才能有底气。严守耕地红线,实质是藏粮于地。耕地对于粮食种植是无法替代的。始终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不是简单的口号标语,而是签了责任状的历史担当,是实实在在的责任,是保障民生需求的底线,绝不能僭越半步。严格落实土地管理法,不遗余力贯彻中央有关保护耕地的有关政策规定,敢于向变相占用耕地、违法破坏粮食种植的行为做斗争。真正推进占补平衡,在提升土地保有量的基础上,通过土地轮作等措施,提升耕地质量。只有种粮的耕地总量得以长期稳定,耕地品相高质,才能在土地保有量既定的基础上,保障中国人粮食供给稳中有升。

  立足藏粮于地,发力藏粮于技。耕地总保有量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耕地上种出更多的粮食,需要通过提高单位产量来实现,根本上还是需要创新科技来支撑。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种植技术的创新,可以让有限的耕地播种收获数倍的粮食,藏粮于技的作用正不断显现。

  藏粮于技硕果显著。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配合、生产生态协调,这五大原则,为藏粮于技树立了根本原则。从不知疲倦的袁隆平院士孜孜以求提高杂交稻亩产量,到不断培育抗病灾粮食新品种,优良种子优质种植,才可以为优产高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亩产3000斤双季稻在广东试种,亩产300公斤的耐盐碱水稻在内蒙古、青海、山东等地有序推进,一步一个坚实的种粮技术探索脚步,不断夯实着藏粮于技的基础。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变得更为实在可信。

  粮食生产需要一个系统的体系支撑。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关键在科技,动力在政策。不管是藏粮于地,还是藏粮于技,抑或是守住18亿亩耕地,需要统筹根本、命脉、关键和动力,靠政策给予农业农村农民更大优惠,靠政策给投资粮食种植更大希望,土地才能有人来耕种,才能推进规模化适度扩大种植,促进粮食种植有人来管,粮食流通和供给更为顺畅。

  耕地红线意识不仅是保耕地总量,更是要向耕地单位要效益。总量稳定的耕地,创新突破的农技,不断优化的政策红包,总的目标是不断充实中国饭碗盛中国粮的底气,提升国人有粮的自信。(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