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园社区规划治理为纽带共建共享幸福城市

http://www.scol.com.cn(2020-5-14 9:02:11)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匡晓明
作者:匡晓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城市应该是以人为本,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由人、城市和自然共同构成的有机生命体。较之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时期的城市发展理念将发生根本性转变,由征服自然转变为顺应自然,由机械组织转变为有机融合,由物质追求转变为精神归属。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理念的首提地,把公园城市的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本,需要扎实落实公园城市的理念,以公园社区规划治理为纽带编织全民共享的幸福城市。

  以公园城市为理念,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基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城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功能组织与效率追求,更应该进一步关注如何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也不再是快速扩张的机器,而是人与社会、自然和谐融合的生命共同体。城市应该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这个人民向往的家园里,美好生活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衣食住行的“硬需求”,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等精神方面的“软需求”。

  “公园城市”理念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公园城市理念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价值观和空间治理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也深刻揭示并回答了在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城市发展由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的新阶段,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以及城市如何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这一命题。

  较之于田园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和山水城市等城市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相承于园、着眼在人、落实在城、更显于“公”。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是英国利物浦的伯肯海德公园,城市公园的出现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代表着城市告别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进入了城市的公共性时期。当然城市的公共性不仅仅体现在公园的概念上,这种公共属性将更多地表现在城市应该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和更高品质的城市公共产品上,比如公共广场、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诸多方面。“公”的属性,应该是公园城市最为深刻的本质特征。

  这意味着公园城市的基本属性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具有全民共享的价值取向。践行公园城市理念体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思想,建设公园城市必须要统筹好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目标实现。共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空间,不仅要满足人民品质化、多样化和便利化的基本需求,而且要满足人民人文性、活力性和归属性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全面持续地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公园社区为抓手,塑造单元网络融合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公园城市建设应该牢牢把握城市庞大治理体系中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就是基层社区治理单元。可以说没有精细化的社区治理就没有系统化的城市治理体系。现在我们在天府新区把这个单元称之为“公园社区”。将“公园社区”建设作为体现公园城市生态、人文、生活和经济等价值的重要抓手,将公园社区按照主导功能划分为居住型、商业商务型和生产型等不同类型进行规划和建设,可以起到以点带网的示范引领作用。

  公园社区可结合城市功能结构、自然条件和行政管理等因素,按照15分钟生活圈范围进行划分。公园社区的核心内容是人本导向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强调社区公共空间、居民家庭、社会服务、经济发展和人文艺术等要素的有机融合。根据天府新区的实践,公园社区的规划建设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突出“园”的特征,建设蓝绿交织的绿色社区。公园社区中的“公园”不是传统狭义上的城市公共绿地点缀到社区空间中,而是构建全域、连续、可达的蓝绿空间系统作为公园社区建设的空间基底,形成城绿交融的网络式组群化布局。强化社区绿化、美化和净化,注重街道空间的精细化设计,推进社区全域景观化创建,使城市居民能够感受处处是景的自然风光。此外,还要通过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等多级绿道网络体系,将社区开放空间与周边生态空间有机串联。

  突出“公”的特征,构建配套均衡的共享社区。公园社区的规划建设应体现城市各类公共产品供给的普惠性和公平性。首先,从使用场景入手,将教育、文化、体育、商业和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园结合布局,发挥公园的生态价值。其次,以公园社区为单元组织城市生活,促进形成“宜居+宜业”的活力圈,结合轨道交通站点TOD布局,形成“轨交+步行”的低碳交通系统,按照15分钟步行可达的原则设置复合式混合化的公园社区家园中心。

  突出“和”的特征,塑造和谐共生的有机社区。公园城市理念的本质是追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有机和谐,因此公园社区规划应顺应自然、随形就势,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科学布局有机共生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其次通过对城市自然山水的梳理,构建观山、观湖的视线通廊体系,对滨河、临山、临绿以及历史文化片区周边等地区进行高度控制,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和谐的城市空间形态。

  突出“智”的特征,创建开放创新的智慧社区。公园城市应与科技进步相融合,强调城市的创新发展和智能管理。公园城市的发展动力来自于科技创新和智力人才的聚集。对应产业的升级转型,公园社区也应升级创新空间组织模式,将创新创业空间需求与城市开放空间相融合,吸引高素质人才和新经济的聚集,实现“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积极鼓励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并将智能技术应用于社区,实现智慧社区建设。

  突出“文”的特征,营造文化品质的人文社区。建设公园城市就是要引领城市走向高品质发展之路,文化风貌则是提升城市魅力和品质的重要手段。公园城市的文化品质,首先表现为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注重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打造具有人文特质的公共开敞空间。其次要以文兴绿,依托多级绿道布置和串联历史文化节点,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社区开放空间的建设当中,构建古今交融的文化展示体系。

  以多元共治为途径,缔造全民共享的幸福城市

  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需要把“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园城市建设、共享公园城市发展成果。

  公园社区作为公园城市的基层治理单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治理的重要城市网络节点。要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的作用并形成强大的合力,就要统筹好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建立“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构建“政府-社会-市民”公园社区发展共同体,实现多元主体同向发力。

  在公园社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要采用社区“共同缔造”的理念,让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市民共同参与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和空间治理的各个环节,政府管理部门要听取各方意见,并将意见尽可能地反映到规划建设决策中去。在政府组织下,将原来“自上而下”的社区规划转变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公共参与式规划。以公园社区建设为依托,凝聚社区共识,共同建设美好社区。社区共同缔造重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公园社区共治”。社区治理和管理的核心区别在于其决策过程是一个多元利益主体协商的过程。公园社区建设从管理到治理这一演变历程,深刻地体现了社区发展必须坚持公共参与和协调治理的基本理念。公园社区共治是通过调动社区基层管理部门、社会企业或组织与社区居民等多元行动主体来促进社区的公共性发育,主要体现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治理过程由传统的行政管控转向共商、共议、共决的民主协商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社区公共空间的塑造。社区共治需要制定差异化的治理保障机制,明确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的责任义务与合法权益,搭建居民多元参与平台,拓宽意见征集渠道,完善社区议事的权责分配与组织机制。

  “公园社区共建”。公园社区的建设过程应该同时包含物质空间、精神文化与制度建设和城乡居民自身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推进社区共建,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路径。政府赋权和调动社会机构及企业资源开展合作,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实现高效管理。同时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培育社会组织,协同政府开展管理、运营和服务工作。市民参与社区规划设计和建设,对社区各项建设内容提出意见并进行监督。

  “公园社区共享”。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社区发展中的基本体现。公园社区建设应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要根据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因情施策,更要补齐短板,帮助困难人群、困难家庭、非户籍人口共同分享城市发展建设的各类成果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国外社区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社区的共享性越多,其凝聚力越大,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也越强。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任重道远。把握公园城市的共享价值取向,建设共建共享的幸福城市是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初心和使命。以公园社区这一基本单元的规划和治理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纽带,统筹政府、社会、市民多元主体组成的社区发展共同体,通过共治、共建、共享形成强大合力,共同造就环境品质有魅力、社区功能有活力、永续发展有动力的公园社区,共同建设全民共享的幸福城市。(作者系同济大学教授,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总规划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