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地评线 >> 正文
【地评线】天府网评:让历史“可感知”,让文物“会说话”
http://www.scol.com.cn(2020-5-18 8:24:0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吴海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中国主会场落户南京博物院。由于目前尚处于疫情防控期间,活动首次尝试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传播方式。

  博物馆是中华文明和历史遗产的宝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一个“活”字,说透了方法。各地要借助现代科技,让国宝“开口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让人们更好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搏,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文物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件国宝,都期待着世人打开尘封秘密、重现璀璨光彩。借助新的技术手段、网络的传播效应,帮助参观者从“看热闹”变成“看门道”,才能更好发挥博物馆的功能和价值。今年以来,全国博物馆通过网上展览、虚拟展厅、数字博物馆等方式,持续向公众推送博物馆优秀的文化产品,真正做到闭馆不闭展,服务不打烊。国家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联合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馆”活动,通过直播、360度全景逛展等形式,让观众认识文物背后包含的政治的、文化的、艺术的内涵;敦煌莫高窟推出“云游敦煌”小程序,让曾经冷冰冰、戴着神秘面纱的千年壁画一朝“复活”;《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对激发文物活力、让文物更加贴近百姓、推广传播文化遗产大有裨益,推动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繁荣发展。

  让文物“活”起来与传播有直接的关系。某种意义上,传播决定传承。对博物馆来说,“云游”不仅仅是面对疫情的一时应急,也是博物馆数字化的未来发展方向。而《国家宝藏》等节目之所以“火”,就是因为用当代的方式与历史握手,深入挖掘展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让观众更好了解国宝的“前世今生”,给人们以知识、以思考、以启发。可以说,数字和网络技术为博物馆的“无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永不落幕”。同时,通过专家解读、文物鉴定等形式,用艺术的表达形态,通过文物所承载的故事的讲解和演绎,能够让人们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历史的温度。各地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更多的文物走进人们的视野,让文物不再“高冷”,让馆藏更加“亲民”,进而激发观众参观热情,让更多人在触摸历史中延续文脉。

  文物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让博物馆的丰富馆藏活起来,才能把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去。各地要加强数字化技术运用,探索新媒体传播途径,使人们更好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高科技手段,构建线上线下融通的传播体系,输出更多精品数字传播内容,使展品灵动起来,增加体验性、趣味性、互动性,让文物衍生品文创化、系列化和大众化,以文化滋养心灵。要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让观众看得懂、有所得、有所悟,讲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博物馆里的文化直抵人心。要以大数据、信息共享、跨界创意与融媒传播为重点,在视觉呈现、展品设计、观众互动等方面整体设计,支持各方力量运用市场机制发展文物+信息化领域的共享经济、场景服务和新兴消费,最大限度释放文化消费活力。

  博物致知,阅见文明。与博物馆资源蕴含的深厚内涵相比、与群众不断升级的文化消费需求相比,文物资源“活”起来还有很多文章要做。各地要深入挖掘藏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在拓展文化功能、涵养文化生态、传播文化理念等方面下功夫,让历史“可感知”,让文物“会说话”。(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