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地评线 >> 正文
【地评线】天府网评:围绕“三量”促就业稳“饭碗”
http://www.scol.com.cn(2020-4-27 7:55:0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吴海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就业都排在首位。就业怎么保?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陕西考察,走过的,看过的,讲过的,都在告诉我们答案。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百姓不可或缺的“饭碗”。如何稳就业、保就业,习近平总书记此次陕西考察释放出很多鲜明信号,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三量”:依托企业吸纳稳存量、拓展就业渠道扩增量、调配供需结构提质量。各地要从习近平总书记陕西考察的一言一行中领会要义,在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上下功夫,让老百姓的“饭碗”更牢、更多、更好。

  依托企业吸纳,稳住就业存量,让“饭碗”更牢。就业,就在热气腾腾的社会生活里,就在忙碌的企业经营中。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的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因疫情曾经一度空荡无人,随着复商复市,如今再现昔日繁华模样。可以说,这里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集中的地方,而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中小微企业活下来、活得好,大多数就业人员就能端上乃至端稳“饭碗”。可见,稳就业关键在于稳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约80%的城镇就业岗位,让生产机器转起来、让企业车间忙起来,就能给“稳就业”吃上“定心丸”。因此,各地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推进税费减免、降低融资成本、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力度,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三管齐下”,做到“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千方百计增强企业稳定和创造就业岗位能力。特别是要结合脱贫攻坚,大力发展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端上“饭碗”。

  积极拓展渠道,扩大就业增量,让“饭碗”更多。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考察中强调,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解决好贫困群众就业问题非常重要。从理想主义的就业角度讲,有多少需求,就应该配套提供多少岗位。但从现实角度讲,需求与岗位很难做到“两全其美”。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2.9亿人,其中1.7亿人外出务工;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规模创历史新高。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各地必须积极拓展渠道,扩大就业增量,让“饭碗”更多。针对一些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到疫情影响,各地需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民工“走出去”务工或“留下来”工作。要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养护等公益性岗位,做大就业“增量”。对于高校毕业生,要加强技能培训,改善就业观,引导他们到边远地区弥补基层教育、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人才缺口。同时,通过落实创业担保等优惠政策,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调配供需结构,提升就业质量,让“饭碗”更好。实现更好就业,不只要在数量上下功夫,也要让质量上台阶。目前一些地方出现“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矛盾,究其原因就是高技能人才紧缺,而普通劳动力过剩,导致供需不匹配,凸显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紧迫性。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优化人才供应结构,推进高质量就业,使之能够匹配市场需求。要通过大数据精准匹配,为求职者提供智能匹配、精准对接的智慧招聘服务,提升求职效率。疫情期间,线上创新业态深度拓展,生产形式、生活方式、用工需求都随之发生变化。各地要善于从新业态、新模式中挖掘就业潜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康养产业等,使之成为吸纳更多就业的“海绵”。疫情的发生,催生了健康照护师、人工智能训练师、网约配送员等新职业,各地要抓住这一契机,因势利导,因需施教,力求“人岗相适”,让更多人端上新职业的“饭碗”。

  有“好饭碗”,才能有“好日子”。我国劳动力众多、技能不一、需求各异,但只要各地帮助企业生产“开足马力”,在就业上广开渠道,让供需两端“匹配成双”,就能让老百姓端上称心的“饭碗”。(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