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网评: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http://www.scol.com.cn(2020-4-24 14:32:0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郑宗生
作者:郑宗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23日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今年4月24日第5个中国航天日,活动主题为“弘扬航天精神 拥抱星辰大海”,旨在纪念“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等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矢志不渝开展科研探索,万众一心推进创新创造,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建功立业。

  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要有忠诚报国的“赤子情”。“一寸赤心惟报国。”“两弹一星”精神第一条,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当年,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知识分子冲破层层阻碍,与祖国走在一起,隐姓埋名、默默效力,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从“两弹”两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唱响《东方红》,从“神舟”飞天到“天宫”交会,从“悟空”探苍穹到“墨子”游寰宇,无不展现出科技工作者碧血丹心的爱国之情、舍我其谁的报国之志。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要砥砺“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报国热忱,激扬“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勇毅担当,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要把爱国之情、奋斗精神和奉献情怀融入自己的生命中,落实到一项项具体工作上,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境界和胸怀,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造福国家和人民中把个人理想抱负与国家事业结合起来,让个人价值在报国实践中得到最大彰显。

  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要当锐意创新的“先行军”。“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历史总是在科技进步中开启新篇,辉煌总是在勇攀高峰中不断实现。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沿着前辈们的脚步,我国航天工作者取得了非凡的业绩,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道道科学难题的破解,一个个辉煌成就的取得,都映照着一段段自主创新、攻坚克难的科技发展历程,其背后正是对空间科学的执着探索和锐意创新。放眼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奋斗的当下,中国航天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紧跟他们的步伐,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心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洞察变革于端倪,把握先机于初始,引领方向于“无人区”,积极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要坐甘于奉献的“冷板凳”。“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要像古人那样沉得下心来,静心笃志、潜心研究是老一辈科学家的集中写照和精神画像。不管是一流科学家的成长,还是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日积月累的求索钻研。“两弹一星”精神正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自强不息、不畏艰险、潜心研究、接续奋斗的写照,启示我们搞科研必须发扬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埋头苦干的精神,既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也要有“十年一剑寒光华”的志气。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观念,肯下苦功夫,潜心科研、专注科研,秉承“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力戒浮躁,以百折不挠的毅力,把从事的科研工作做到位、做到底、做到精。当然,“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对于普通人来说,要从基础做起,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下苦功夫,求真学问,为建设科技强国当好“铺路石”。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我们要永保“赤子情”的心怀,以争当“先行军”的魄力、甘坐“冷板凳”的耐力,顽强拼搏,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乐于奉献,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为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贡献更大力量。(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编辑:盛飞校对:余普审核:赖永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