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地评线 >> 正文
【地评线】天府网评:把爱民情怀转化成新时代奋进力量
http://www.scol.com.cn(2020-1-23 7:48:2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郑宗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农历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

  “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总书记云南慰问之所以让人备受感动、温暖、振奋,正是因为胸膛里跳动着一颗“勿忘人民”的初心。慰问路上,一个个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的感人瞬间,彰显出人民领袖深厚的爱民情怀,激励着亿万国人在追梦路上砥砺前行。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就做出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0多年来,从一个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历练铸就了淳厚博大的人民情怀,而每年的春节慰问更是他爱民情怀的真实注解。此次云南慰问,总书记在三家村了解脱贫攻坚情况,在和顺古镇了解历史文化传承状况,在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强调环境治理工作,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询问春节前市场供应情况,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寄语时代新人……这些情之所系、心之所切的细节,是人民领袖最长情的牵挂,也是人民政党最深厚的情怀,这既是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也是初心使命的庄严兑现。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困难群众,在总书记心中有着极重的分量;贫困地区,是他春节前夕走访去的最多的地方。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总书记的每次考察调研行程上,更是不难发现,亲自走访困难群众家庭是总书记的“必选项”。此次云南慰问,总书记更是访贫问苦,他在村民李顺发家中看房屋、摸摸床上的褥子问冷暖、拧开水龙头试试自来水、打开冰箱门看年货、掀开锅盖看饭菜、在猪圈旁关切询问养猪的效益。这些亲民、爱民的心动,彰显着总书记几十年如一日情系人民、深爱人民、扎根人民的不变初心,为全党、全国人民做出了“言传身教”的示范,鞭策着党员干部努力攻克脱贫攻坚的“最后堡垒”,奋力书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答卷”。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保持着不辞辛劳、访贫问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习惯,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真心聆听人民心声,用“初心”引领工作方向。此次云南慰问,总书记举手投足间,只言片语里,关注的是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的落地生根,考察的是土地政策、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的基层实践,擘画的是医疗保障、公平教育、美丽中国的发展图景,传递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笃定,为我们今后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完善、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总书记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工作,中华大家庭的各族儿女,都装在总书记的心里。总书记此次云南慰问,就凝聚着人民领袖关心少数民族的一贯爱民情怀。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就有25个生活在云南。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关心关爱下,云南瞄准脱贫“硬骨头”,精准发力,攻坚克难,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等3个“直过民族”直接从原始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千年以来的小康愿景正在照进现实。正是带着这份脱贫的喜悦,乡亲们唱着《阿佤人民唱新歌》,簇拥着总书记走出村口,人民领袖与人民“零距离”亲密接触,这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生动写照。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从生活冷暖到乐业安居,从脱贫攻坚到生态环保,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足迹,给人以心底的温暖、心田的滋润、心灵的洗礼。我们都要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把爱民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成脱贫攻坚、改善民生的躬亲实践,转化为百姓满意、人民幸福的美好画卷,转化成砥砺奋进新时代、万众一心加油干的无穷力量。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