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缓释教育减负的社会焦虑唯有改革
http://www.scol.com.cn(2019-11-5 8:01:3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隔山打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减负,这个在中国教育领域屡引争议的话题,最近又火了。因为朋友圈里的一条爆款文章喊出“减负=制造学渣”,这一话题似乎又变得无解。孩子的无奈,家长的焦虑,学校的纠结,舆论的争执不休……让孩子拥有可以“荡起双桨”的童年,怎么这么难?(11月4日,新华网)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一首童年的歌,传唱至今,历久弥新,歌曲中的意境更是让人浮想联翩,令几代人都难以忘怀。而如今,眼镜书生、少年老成的孩子随处可见,孩子们心中早已没有了“荡起双桨”的童年趣事,更不知道那“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每天却奔跑在家——学校——补习班的三点一线上。

  一边是学校为学生减负,一边是家长为学生增负,这一减一增怪象,既让学校纠结、也让家长焦虑,更让孩子们感到无奈。唯有校外补习班却成为最后的受益者,赚得盆满钵满。价格不菲的补习班,一位难求的辅导班,足以看出家长为孩子增负的火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各级教育部门在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时间、规范课堂教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教育部门减负禁令之下,却又出现了一些“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新问题,孩子们在学校的“负担”减轻了,但在校外的“负担”加重了。孩子们本该有的天真无邪的快乐生活,却被那一个接一个的校外补习所淹没。一些学生成为了考试的强者、身体的弱者,甚至是高分低能。这已经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俗话说,有需求就有市场。在各级教育部门高喊减负的情况下,为何会出现家长不买单的现象呢?究其原因看,主要是现有的人才评价体系,特别是高考规则起到了导向作用。要想日后有一个好的收入,就要有一个好的工作。而要有一个好工作,就要上一所好大学、学一个好专业,而上一所好大学、学一个好专业的前提就是要在过独木桥式的高考中取得好分数。这正是家长们宁可少吃少穿也要为孩子报补习辅导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根源所在。有人说,人才评价制度、招生考试制度不从根本上去改革,学生负担重的问题很难得到有效破解。毕竟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其实,报补习班也好,上辅导班也罢,聚焦的何尝不是“考试”二字。

  推进制度改革才是破题之策。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是扭转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如今要有效破解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同样需要教育制度改革来引领破题。通过优化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公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人才评价、招生考试等系列制度改革,扭住高考改革这个“牛鼻子”,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人才评价模式,转变“重智轻体”“唯分数论”的思维观念,通过实行公办民办同招、同管,减少家长的焦虑、盲从,让课外负担失去存在的土壤环境。(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