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理论思考 >> 正文
优化布局补短板 释放创新驱动新动能
http://www.scol.com.cn(2019-9-6 8:42:59)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作者:陈光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编者按

  第七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吸引了社会各界对科技创新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我省即将启动“十四五”和中长期科技创新规划研究,如何确保创新驱动成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本版特邀两位专家各抒己见,敬请垂注。

  持续推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市场主体的政策设计,从健全市场要素、培育开放经济、优化营商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激励企业家精神等角度,实现科技创新的动能转换

  当前,四川科技创新取得积极成效,科技进步贡献率、“规上”企业研发投入、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人才培养、技术市场交易、创新环境培育以及创业孵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加。“5+1”现代产业发展、特别是16个重点领域和数字经济强势发展。四川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取得“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一系列制度创新经验,也在全国复制推广。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中国(绵阳)科技城以及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迈开新步伐。科技创新成绩显著,源于坚持稳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区建设。面向未来,四川还有三大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创新驱动尚未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力,区域差异大、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对称

  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尚未完成,创新驱动尚未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多年,成绩显著,但是按照创新型经济体创新投入高(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创新绩效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和自主创新能力强(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的核心指标衡量,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18年全省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为1.81%,低于全国2.19%的平均水平,企业在R&D(研究与开发)投入中的占比排名全国27位,资金占比42.82%,低于全国76.06%的平均水平。这距离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中的相关指标要求还有不少差距。

  省会城市首位度高,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成都作为省会的经济首位度2018年达37.72%,首位城市成都与其他市(州)相比体量相差悬殊,排名第一的成都市经济总量是排名第二的绵阳市的6.7倍。“虹吸集聚”大于“辐射扩散”,“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发展任务依然繁重。对应经济水平看科技发展,四川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除成都(2.38%)、德阳(2.58%)、绵阳(7.0%)以外,其余市州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均在1.1%以下,差距十分明显。

  四川科技存量大质量高,但是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对称。目前,央属在川科研院所54家,拥有专业人才(R&D人员)近8.43万人,其科技研发人员占全省科技活动人员总数近四分之一;全省拥有两院院士59人,中央在川研究院所拥有两院院士46人,占全省两院院士总数77.96%。可见,央属在川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数量质量在省内各领域占据较大比重,对科技发展意义重大。但由于管理权限与体制差异,院所能量难以释放,地方需求与支撑不足,院所地方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发挥不够等,四川在科技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任务比较突出。

  着重瞄准短板,释放科研院所强大能量,培育企业等创新主体,优化产业和科技区域布局

  在四川即将启动“十四五”和中长期科技创新规划研究、布局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机,要着重瞄准短板,确保创新驱动成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明确面向2035年四川省科技发展的目标和思路,提高科技发展支撑引领全省实现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到2035年,四川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发展目标,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30%以下。为此要持续推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市场主体的政策设计,从健全市场要素、培育开放经济、优化营商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激励企业家精神等角度,实现科技创新的动能转换。科技创新要完成从引进技术到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从技术组合集成到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体系建设,从提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到发展战略科技和新兴未来产业的重大调整,从渐进性创新、二次创新到更加重视突破性创新、根本性创新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性创新的“四个战略转型”,选择新一代通信技术、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等重要技术产业领域,聚焦突破发展中被“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显著提升我国战略产业在全球产业高端布局中的地位做出更大贡献。

  实施“新三步走”战略,发挥成德绵科技创新区域带动作用,促进四川科技与经济发展上台阶。目前四川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上中小经济体的体量,但是人均GDP依然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要继续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首位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和四川广大腹地协同发展的区域整合作用,形成与全球、全国产业链布局方向一致、优势互补的全省科技资源、产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流动。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实施“新三步走”战略。从2020年到2025年,持续提升成都城市创新能级和重要副中心城市发展质量,建成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全国重要科技创新中心,实现从“虹吸”效应到“扩散”效应的历史性转变;第二步,从2025年到2035年,结合全省创新资源分布与产业布局特点,构建由“点、圈、区、廊、群”的科技创新中心与辐射周边的总体创新空间格局;第三步,从2035年到2050年,按照空间布局、产业布局、能级布局三个维度,强化成都核心区科技创新能力成长、建设成渝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共同体的核心支点、打造成德绵、川南、川东、川北、川西等多个科技创新廊道、建成有世界影响、国内领先重要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加大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央属在川科研院所创新驱动地方发展,促进战略产业与民生科技的发展。借“十四五”和中长期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的重要时机,洞悉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深刻变化,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颠覆性创新的巨大变革力量。当前,社会需求层次跃升带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引导新需要不断涌现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因此,要研究政府治理能力与治理结构现代化、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的有效配置、科技动能与需求动能的有效配置、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有效配置、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的有效结合等方面的重大改革主题,通过领导体制改革,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形成军民之间、央地之间、院所与地方产业部门之间的供需信息沟通,既总结推广科研院所驱动发展经验,又借力地方产业需求牵引和政府支持科技发展,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建设智慧社区和信息村落,引导5G技术、先进导航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智能终端等技术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交通和交往的便捷工具,让科技创新成果最大程度造福普通民众。(作者系西南交大教授,省决咨委委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