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宜宾:农业转型之路前景无限
http://www.scol.com.cn(2019-9-3 7:50:3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贾合祥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8月29日下午,“70年 瞰四川”——第三届全国主流媒体航拍四川大型采访团走进“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首站聚焦高县茶桑产业,瞰丘区农业转型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单凭传统的农业生产显然乏力,唯有产业化、转型发展,才是通衢大道。高县位于宜宾中南部,丘陵地貌,是南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素有“乌蒙西下三千里,僰道南来第一城”之美誉。这里又是优质茶叶原产地之一,早白尖、川红等茶叶品牌享誉海内外。无疑,高县转型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

  蓝天白云下,大窝镇大雁岭梯田状的茶山绵延起伏,茶园茶圃、鱼塘湿地、花海山岭、木屋别墅、观景楼台……“从空中俯瞰,一排排水汽氤氲的喷雾矗立在茶树丛中。”这是无人机拍下的一组美景,令中国台湾网记者全志强印象很深,“这里一开始便以现代化、高标准、高质量在推动乡村振兴。”

  来到中国红茶第一庄园,茶香扑鼻,更令人心旷神怡。赏功夫茶艺表演,观红茶生产线,记者们兴致勃勃,争相体验学习。大窝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以中国红茶第一庄园为龙头的茶产业发展,带动了周边区域的茶叶种植,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紧跟建设,相关人文景观、游乐服务设施也规划打造,大窝镇以茶为主题的“赏花+采茶+民宿”乡村旅游示范区正加速成型。可见,这里一叶茶,不仅仅是茶,茶香中更浓郁着一条农业转型发展之路,一条“茶叶+文旅”的产业链已经形成。

  茶乡里,茶香扑鼻中还显现着一条致富的“丝路”。川南有句俗语道:养蚕的没有贫困户。采访团来到嘉乐镇人民村,一探究竟,跟随农户摘桑叶,让河北新闻网记者杜船有些惊讶,“北方人小时候都会养蚕玩,不记得桑叶有这么大呀。”一问才知道,原来这里的桑叶经过嫁接进行了改良。在这里,记者们参观采访,获得了不少养蚕小知识,更看到了这条“丝路”的宽阔,嘉乐镇适宜养蚕,全镇6成以上农户从事栽桑养蚕,2400亩桑园,产茧五千余担。靠这项产业,农户们建起了楼房,添置了三轮车、摩托车、小汽车。更可喜的是,近年来,嘉乐镇不断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启动了以人民村为中心的现代蚕桑示范园区建设,并构建起覆盖全县、服务蚕农的共育支撑,前景甚好。

  一叶茶,一只蚕,看起来微不足道,做起来却大有文章。因此,大众网记者解强民说,“我们山东也有很多养蚕的家庭作坊,每家每户有一两亩的桑叶地,看到了这里的养蚕业,我还是比较震撼。”是的,这就是转型发展,只要你肯动脑筋,总会有文章可做,总会找到一条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子,优越的自然环境加上老百姓的辛勤劳作,老百姓的日子就一定会越过越好、越红火。

  湖南日报摄影记者傅聪说,“从空中看到了生态新农村的面貌:干净、整洁,茶产业和乡村建设完美结合,美丽的茶山为小乡村添色不少。”细细品味,一叶茶,一只蚕,宜宾,乡村振兴、转型发展前景无限!(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