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经济生活 >> 正文
“被就业”频发,企业偷税更应该被追责
http://www.scol.com.cn(2019-1-24 8:39:1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黄齐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日,一些劳动者申报个税减免时,在“个人所得税”APP所显示的“任职受雇信息”中,发现自己竟然被未任职的公司“雇佣”。此前,类似“被就业”的案例也曾屡次引发人们关注。业内人士指出,企业“假雇佣”意在利用虚假就业信息偷逃税款,同时暴露出就业市场的个人信息保护和监管漏洞。针对有人在“个人所得税”APP上发现自己“被就业”的遭遇,税务部门给出了回应:有可能是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虚列工资,虚增企业成本,意图偷税。(1月23日 《工人日报》)

  国家出台减免个税措施,劳动者下载“个人所得税”APP,填报个税减免事项。没想到,一些劳动者却在“个人所得税”APP上发现自己“被就业”,申报遭遇到了麻烦。对此,税务总局提醒说,大家可以先通过“申诉”环节一键申诉,完成减免个税的申报事项,然后再由税务部门核实。

  申报的麻烦解决了,但大家悬着的心依然没有放下来——自己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被就业”?这对自己就业会造成哪些影响?企业为什么虚增员工?“被就业”的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的?行内人士解释说,员工工资不纳入企业所得税的统计范畴,企业为躲避企业所得税的高税率,就虚增了一些“隐形员工”。至于它对劳动者有无不良影响?还无法准确的预计。

  “被就业”在APP上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就业公司等信息,还包括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和清晰的照片等。显然,个人减免申请揭开了企业偷税的冰山一角。“被就业”频频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公民信息泄露造成的,这也折射了我们在公民信息保护上任重道远。就此而言,很多人建议,公安部门就追查信息泄露的源头,打击盗用、贩卖公民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被就业”链条上的每个违法行为都应追责,公民信息泄露、盗用、贩卖衍生的违法行为,当然应要追究责任。但同时,我们还应重视打击企业借“隐形员工”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目前,我们已经加大力度,围追堵截了公民信息层面的违法行为,就“被就业”的个案而言,公安部门很难确定泄露、盗用或贩卖公民信息的犯罪主体,追责信息泄露必定是个大成本事件。

  一些企业用虚增“隐形员工”的办法,逃避企业所得税的高税率,这种偷税漏税是明显的违法行为。之前,税务部门无法高效率核实,现在呢?税务部门自己的APP,上面有“被就业”者的申诉请求,一眼就辨出那些企图逃税的企业。如果税务部门顺藤摸瓜,追查那些利用虚增员工来偷税的企业,倒是非常容易的事。毕竟,“个人所得税”APP上有“被就业”者明确的工作单位,税务部门核实起来方便,轻而易举,追查涉事企业偷税漏税行为,也非常简单。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虚列工资属于偷税行为,企业一旦实施虚列工资的违法行为,不但会被追缴所得税,还会被处以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由此可见,企业偷税利用“隐形员工”虚列工资,偷税逃税,给国家税收造成损失,税务和司法部门切莫因法不责众而轻饶逃税企业,必须对他们予以严惩。(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