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留守儿童陪伴要从“虚拟”走进“现实”
http://www.scol.com.cn(2019-1-14 7:57:1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郑宗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关于留守儿童成长,许多网友留言认为最大问题还是“缺少陪伴”。有网友反映,留守儿童现在已经从“老人带”变成了“手机带”:“伴随着智能手机时代来临,可以每天打个视频电话,但这样就足够了吗?”(1月13日《四川日报》)

  视频通话很“现代”,让在外父母跨越时空界限,实现与孩子的“陪伴”,然而这种“陪伴”对留守儿童来说并不温暖。视频中的“面对面”,代替不了生活中的情感沟通,解决留守儿童陪伴问题,必须从“虚拟”走进“现实”。

  留守儿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广西13岁留守女童遭18个中老年人性侵”、“贵州4名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身亡”、去年春节一则留守儿童“追母200米”的新闻更是成为“催泪弹”。可以说,长期留守的儿童对亲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性格孤僻内向、自卑偏执,逆反怨恨。简言之,亲情的长久缺失与留守监护人的隔膜,让一些留守儿童只能如“野草般地生长”。

  当然,儿童被“留守”,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客观上说,让孩子留守确实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现实考量:进城务工不是进城“生活”,子女随行既不会受到更好的教育,也难有更多照料的时间。为了提高家庭收入,让子女不再成为“穷二代”,父母不得不泪别亲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那些苦苦期盼与父母团聚的儿童,在“无奈”中成为“留守”的群体。

  在这种情况下,手机视频成为解决陪伴问题的“替代品”,留守儿童现在已经从“老人带”变成了“手机带”。然而,一些留守儿童不仅仅满足于通过手机与父母远程交流,而是吃饭、走路、上厕所都看手机玩手机,甚至睡觉时手里也紧握着手机,刷视频、打游戏、网聊等,不仅满足了他们的种种猎奇心理,甚至成为了他们亲情缺失下的一种“安慰”。

  让手机“陪”孩子,不仅不能实现陪伴的目的,还可能让孩子迷恋上手机游戏,对其性格塑造产生负面影响。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让父母多一些与孩子的陪伴。当然,“可怜天下父母心”,那个父母不想时时陪在孩子的身旁,然而进城务工很难做到赚钱养家与照顾孩子的“两全齐美”。因此,在父母之爱难以迅速回归之时,政府和社会力量,要对孩子们给予心理疏导、情感慰藉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的“营养输送”。

  我们欣喜的看到:共青团四川省委启动了首期试点三年的“童伴计划”项目,该项目通过在试点村选拔招聘妇女担任“童伴妈妈”,履行儿童信息登记建档、定期走访、关爱陪伴、开展活动、督导监护人履责、协助解决福利需求等职责。可以说,这个项目注意了情感与行为之间的关注度,是对留守儿童陪伴问题缺失的一种弥补,更是解决“手机依赖症”的良方。

  当然,解决留守儿童陪伴的“手机依赖症”只是“治标”,“治本”之策在于从制度层面的出台措施,解决农村父母与孩子分离问题。比如,在城市增加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公租房建设,降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门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给农村孩子一席之地。另外,强求父母单方面“弃城还乡”并不现实,依赖留守儿童的自我调节效果不佳,唯有用社会大家庭的力量搭建情感沟通的渠道,才能让留守儿童的心灵不再“留守”。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