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让“三下乡”成为服务群众的一种新常态
http://www.scol.com.cn(2019-1-11 9:08:2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李琼会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热闹的歌舞、暖心的物品、笑容满面的群众……一片欢声笑语中,1月10日,2019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四川省集中示范服务活动在凉山州昭觉县拉开帷幕。四川省歌舞剧院、四川交响乐团、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和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等专业院团组成“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慰问演出”小分队,率先用一台精彩的演出为当地群众送上温暖。(2019年01月11日四川日报)

  开展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服务基层、服务“三农”的惠民工程,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更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三下乡”让文化、科技、卫生知识送入乡村,对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老百姓的知识来源渠道更广,自己便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媒体了解各类信息,而“三下乡”更应该从内容精准入手,由各部门开展集中示范活动,注重对接贫困地区和贫困县,将资金、项目和服务等向扶贫领域倾斜。在让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能够真正感受到“三下乡”所能够带来的福利,也让“三下乡”成为服务群众的一种新常态。2019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四川省集中示范服务活动在凉山州昭觉县拉开帷幕,正是全国“三下乡”活动的一个缩影。

  让贫困地区搭上“三下乡”列车,把““三下乡”列车开进贫困地区,不仅唤起了贫困地区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和热情,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送去了健康、向上、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笔者看来,2019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四川省集中示范服务活动,正是通过接地气的活动引导群众充分认识他们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解除了人们以往对精神领域建设的淡漠态度和无所适从,让大家“三下乡”活动中感受到改革四十年来,尤其是党十八以来,全省和全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一步激发起巴蜀儿女“敢为人先、开拓新路”的时代精神。

  正如在此次“三乡下”活动用接地气的节目把凉山扶贫故事带回凉山。譬如,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展现了凉山“悬崖村”天堑变通途的巨变与当地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再如,凉山歌舞团演员吉木喜儿用一首《嘎约啦》表明感念:我既是歌者,也是直观感受到凉山这几年巨大变化的本地人。我们希望“三下乡”能成为服务群众的一种新常态,而笔者认为,要让“三下乡”成为服务群众的一种新常态就需要加强“三下乡”队伍,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三下乡”队伍,把舞台搭在村落院坝,为群众送文化;把技术教在田间地头,为村民送技能;义诊走进大山深处,为病患送健康,搭建起服务群众的桥梁。

  当前,正值年关岁初,各地要扎实抓好今年的“三下乡”活动,这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行动,是紧密切合新时代农民群众的新期待,顺应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新要求,通过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满足精神需求,补齐民生短板,建立“三下乡”常态机制,让群众从中体验到精神的满足的同时,对明天有了更美好的向往。

  为此,笔者建议,各地在开展“三下乡”活动时,把业务工作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把“集中开展活动”与“经常入村工作”结合起来;把自身支持农村发展,与引导社会力量,关心农村、帮助农民,结合起来,经常进村入户,了解农民需求,服务基层一线,真正让“深入生活、服务人民”的“三下乡”活动成为一种新常态,既为脱贫攻坚添薪火,也为乡村振兴助把力,用实际行动谱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新篇章,让人民群众从中感受到“三下乡”带来的实惠。(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