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理论思考 >> 正文
深入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 着力推动四川实现高质量发展
http://www.scol.com.cn(2018-8-21 10:32:32)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作者:唐文金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是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选择,是对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特殊表现的科学把握,是新时代发展所需、各方共识所在。

  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旨在做强“主干”、壮大“多支”。“一干”引领带动是“主引擎”,“多支”竞相跨越是“加速机”,“干”“支”协同联动是“平衡器”。

  “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建立在产业、城镇、交通、生态等生产力布局的坚实基础之上,为工作推进指明了路径、明确了任务、提供了抓手。

  “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支撑是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底线任务是打好三大攻坚战,动力保障是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践行新思想,续写新篇章。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把握四川发展所处历史方位,聚焦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作出了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形成了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主战略和总抓手。

  “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事关新时代治蜀兴川事业全局,时至势成、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亲临四川视察指导、5次发表重要讲话、20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特别是今年2月来川视察,提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总体要求和“五个着力”的重点任务,作出“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明确指示,强调解决好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旺盛、区域布局协调、城乡发展融合、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同步全面小康。省委在发展理念、发展思想、发展战略上全面对标看齐,对事关四川发展全局的重大思路和举措进行再梳理、再谋划、再落实,作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

  ——发展规律所示: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选择。区域发展战略具有管总的属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性综合性战略。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坚持以区域发展布局指导地区经济发展,从设立经济特区、确立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推动重点区域非均衡发展,到实施西部大开放、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等战略,推动各区域发展共进,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强化重点区域协同、跨区域协同、流域协同,推动实现发展水平整体跃升基础上的区域协调,形成了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展新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系统总结提升我国区域发展历程和经验、对新时代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科学决策。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区域经济的空间形态将逐步迎来由“虹吸集聚”向“辐射扩散”发展的拐点。2017年四川城镇化率达到50.7%,面临优化产业经济地理、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重要“窗口期”。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正是顺应发展规律、抢抓发展机遇的重大战略抉择,必将推动全省步入协调发展新境界。

  ——省情实际所定:对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特殊表现的科学把握。以区域发展撬动整体跨越,在四川有着深厚的历史演进脉络。历届省委先后提出“依托一点、构建一圈、开发两片、扶持三区”“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多点多极支撑”等战略,对于壮大全省综合实力、提升整体发展水平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当前,四川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看到,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种情况,是四川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的,也是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正是以彭清华书记为班长的省委基于对省情特征的准确研判,对历届省委区域发展战略特别是“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延续提升,必将加快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新时代发展所需:推动协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四川也不例外。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四川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有利于各区域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在错位发展中实现协同发展;有利于各市(州)发挥比较优势、深化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因此,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各区域共同繁荣、同步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支撑和推动作用。

  ——各方共识所在:全省新一轮区域布局的最大公约数。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省委部署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学懂弄通做实”过程中,深化了省情认识、凝聚了发展共识。一方面,必须加大力度支持成都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进一步增强成都的创新力、竞争力、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实力,引领带动全省发展。另一方面,必须立足我省区域经济板块发展实际,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经济副中心,形成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充分考虑了各区域竞相发展的需要与可能,鲜明回应了各方面推进区域发展的共同期待,广泛激发了全省上下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动力活力。

  “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主旨要义是功能互补、合作共进,实现“干”“支”协同联动

  “一干”是指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发挥带动全省发展的“主干”作用。“多支”是指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成为支撑全省发展的“支点”。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旨在做强“主干”、壮大“多支”,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加快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更好实现各区域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同频共振。

  ——“一干”引领带动是“主引擎”,重在充分释放集聚辐射效应。成都作为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干”,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西部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高标准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大力提升国际合作竞争能力,更好担当服务国家战略、带动区域发展、参与国际合作的职责使命。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资源集成、高端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与周边城市形成“近水楼台”而不是“月明星稀”的关系,与其他市(州)形成“水涨船高”而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多支”竞相跨越是“加速机”,重在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功能。按照差异化发展要求,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优化全省产业经济地理,打造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板块,形成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环成都经济圈强化与成都有机融合、一体发展,建设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带动其他经济区梯次发展。川南经济区以加快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建设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川东北经济区以加快转型振兴为重点,建设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攀西经济区集中在攀枝花和安宁河谷地区,重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干”“支”协同联动是“平衡器”,重在递进提升协作共赢能级。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协同发展,是指各区域在明确发展定位基础上的相互联动,是协调发展的基础要求;二是一体化发展,是建立在共同发展目标基础上的融合发展,是协调发展的较高层次;三是同城化发展,是建立在统一市场基础上的深度融合,突破行政区划的制度藩篱,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协调发展的高级形态。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就是把经济区和城市群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以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为纽带,推动“干”“支”协同联动共兴、整体提升能级。按照全会部署,促进协同发展,重点是推动五区协同以及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之间、“三州”与内地之间、区域内各市(州)之间的协同;促进一体化发展,重点是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率先突破;促进同城化发展,重点在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等城市之间探索创新。

  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关键之举在于用空间布局牵引生产力布局,强化战略实施的支撑性协同性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全会提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对内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对外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格局,构建高端突破、优势凸显的现代产业支撑,构建功能完备、集群发展的城镇载体支撑,构建智能绿色、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支撑,构建山清水秀、城乡共美的生态环境支撑,构建守住底线、公平普惠的公共服务支撑。“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建立在产业、城镇、交通、生态等生产力布局的坚实基础之上,避免了战略“悬空”和实施过程中的概念化、口号化、空洞化,为工作推进指明了路径、明确了任务、提供了抓手。

  与“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布局相统一。开放布局是区域布局的空间拓展。把发展的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一体谋划,把对内促协调和对外促开放一体推进,有利于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活力。全会提出,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深化西向、扩大北向,这为四川对接先进生产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明确了着力重点,是一项重大的战略策应之举。

  与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相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石。全会提出,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陆海互济、东西畅达、南北贯通的“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和对外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套布局,必将一举刷新四川发展新时空,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与城市群发展布局相结合。城镇布局是区域空间布局的承载主体。全会提出,优化城镇化布局,着力打造以成都为核心城市,以绵阳、德阳、乐山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成都平原城市群,以宜宾、泸州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川南城市群,以南充、达州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川东北城市群,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干”“支”协同联动的载体支撑。

  与现代产业体系布局相衔接。现代产业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支撑。全会提出,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布局与空间布局相互衔接,关键是支持各地按照市场导向和产业政策引导的原则,集中布局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加快构建全省产业生态圈和创新价值链,形成具有整体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与创新资源布局相匹配。创新资源布局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要素。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完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围绕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配套布局创新资源,重点是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争取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集聚和用好战略科技创新资源,强化区域协同创新,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第一动力。

  与生态保护空间布局相适应。生态布局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自然本底。全会提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推动区域发展空间布局与生态布局相适应,重点是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与公共服务资源布局相统筹。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民生要求。全会提出,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使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围绕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统筹布局公共服务资源,重点是加快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公共服务一体化,补齐民族地区、盆周山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切实解决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硬件软件不协调、服务水平差异较大等问题,推进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是兼顾重点与全面,强化战略实施的系统性整体性

  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既注重空间要素布局优化,又注重考虑各种因素、把握关键环节,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战略实施,使战略目标在平稳运行中加快实现。

  战略实施的基础支撑是加快推动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四川“擦亮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三农”工作始终是治蜀兴川的重中之重。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基础在“三农”。重点是把城乡协调与区域协调统一起来,科学编制和实施全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实现城乡统筹、融合发展。

  战略实施的底线任务是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两大关口”:一是跨越非常规的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特别是要打好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二是跨越常规性、长期性的关口,就是要大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只有打好三大攻坚战,顺利跨越第一道关口,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才有底部支撑。

  战略实施的动力保障是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一是全力抓好中央重大改革部署落地落实。二是结合实际推进对四川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重大改革举措,创新区域发展体制机制,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区域协同发展问题。三是抓好基层改革经验和群众创新创造的总结推广,积极借鉴外地的好经验,实现中央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实践良性互动,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注入持久动力。(作者系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