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对网约车的宽容,成都为何能做到
http://www.scol.com.cn(2018-8-16 8:24:06)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选取25个重点城市,根据当地网约车政策、舆论认可度等进行网约车包容度综合评估。从测评结果来看,成都、三亚、无锡网约车“门槛”相对宽松,青岛、重庆、大连等地则较为严格。分析细分指标关系发现,准入政策相对宽松的城市,合法网约车平台牌照获取数相对越多,舆论反馈整体平稳;准入政策相对严苛的城市,媒体和部分网民中传出放宽准入制的呼声。

  近段时间,“打车难、打车贵”现象在很多城市重现抬头。而恰逢“网约车新政”实施两周年遭遇打车“两难”,从很大程度上说明,各地的网约车新政并不成功,甚至变成了人们打车出行的障碍。网约车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再度引发关注,是一件好事,可以让人们,尤其是管理者重新审视新政中的一些不适内容。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选取的25个重点城市,并没有包括那些旧一线城市,或对网约车采取极端限制措施的城市,否则,这些城市的得分可能都无法见人。以畸高门槛限制网约车,被证明不是一个好办法。2016年7月28日,交通运输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使网约车有了“名分”。但随后各地(截至2018年7月,全国有210个城市,包括四个直辖市和206个地级市出台了网约车管理细则文件,覆盖率达到62.1%)陆续出台的网约车新政,使打车“两难”加剧。

  难怪有人称,多数网约车新政,不是在规范,也不是在限制,而是想把网约车“斩尽杀绝”。虽然这话听着有些言过其实,但面对网约车的“横空出世”,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各方利益冲突能否妥善调和,不仅考验着城市治理专业化与精细化水平,也影响着打车人的福祉和获得感。因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发挥网约车对城市交通发展的积极作用,释放共享经济业态的市场活力,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就以成都为例,这个新一线城市的“领头羊”,之所以在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最终的评定中获得最高分,必有其宽容之心和善意之处。而若想做到这些,仅仅重视管理却轻视人们的感受,根本无法做到。而成都作为网约车政策宽松城市的典型代表,其制定的网约车政策一度被称为“成都模式”。也许,对户籍、牌照的要求,有出于安全和本地就业等考虑,但除了户籍、牌照,那些对价格、排量、轴距、车型等层面设置多重要求的城市,为何仍要顽固地坚守这些标准?仅从环保角度看就实属不该。

  事实上,看到网约车新政后的尴尬,浙江杭州、福建泉州、甘肃兰州等多个城市,已在修改和完善原有条例,放宽了准入门槛,这才是与时俱进的态度。网约车的出现,为缓解城市的打车“两难”,做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人们喜欢网约车,就是因为其方便、快捷,就连价格都比较便宜,服务态度也不错。叫一辆网约车,即便是在很大的城市,也仅是几分钟的事。在各地网约车新政出台前,网约车曾被视为共享经济的另外“一股清流”,期待它能倒逼传统出租车领域深化改革,打破行业垄断,产生“鲶鱼效应”,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的效率,为民众提供更多物美价廉出行的有益补充。

  不否认网约车存在诸多问题,但管理不是“一管就死”;规范也不是让网约车少到影响出行的程度,更不是让其消失。既然新政不给力,说难听点是“失败”了,那么,还固执不变,仍然无法缓解打车“两难”,各地网约车出台新政的意义又何在?由此,“成都模式”值得借鉴,成都能做到,证明成都有包容精神,有为民服务的气度。对网约车的包容,事关民众获得感。而有没有获得感,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给出的结果,就是最好证明。(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