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时事政治 >> 正文
大数据让脱贫攻坚更有准头
http://www.scol.com.cn(2018-5-29 8:13:1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丁恒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当“高大上”的大数据遇上“接地气”的精准扶贫,会碰出什么火花?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给出的答案是“融合”!大数据与大扶贫融合发展已成为现实需要和可能。正在贵阳举行的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大数据能为助推精准扶贫做些什么”成为政府、企业和公益机构代表热议的话题。(5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最近几年,大数据在打破信息壁垒、提升国家治理、普惠日常生活等方面持续发力,民众逐步享受到更多数据红利。尤其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乘数效应,将大数据与大扶贫融合发展,为扶贫决策提供精准、有效、可靠的数据支持,推动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从而实现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既定目标,这样的探索与创新值得肯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人心,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良好态势已经形成,脱贫攻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然而,在一些地方,扶贫“失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扶贫对象弄虚造假、扶贫政策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扶贫政策“跑冒滴漏”、扶贫资金沦为“唐僧肉”,不仅增加了减贫难度、提高了脱贫成本,而且消解了脱贫攻坚成效、颠覆了扶贫本意。

  此前,《人民日报》刊发了一位精准扶贫驻村干部的《蹲点手记》,其中就提到一些地方将扶贫材料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精益求精,甚至不惜‘吹毛求疵’”,“有的地方规定材料不能涂改,有的规定不能有错别字”……为了避免扶贫过程中一些营私舞弊、篡改数据等行为,强调填表内容不能随意涂改,这种“零差错”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如果精准扶贫沦为“精准填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扶贫也就走进了形式主义的怪圈。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贵州的实践证明,把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扶贫领域,打破地区、部门之间“信息孤岛”,让分散在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碎片化信息“牵手”“共享”“交换”,为扶贫决策提供精准、有效、可靠的数据支持,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可见,推动大数据与大扶贫深度融合,无疑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新方式、新途径。

  将大数据与大扶贫融合发展,说到底是融入了“技术视角”,用大数据助力大扶贫,打通了精准扶贫的“经络”,让脱贫攻坚更有“准头”。更为关键的是,通过构建大数据扶贫系统和服务平台,实现脱贫过程可视化、数字化和动态化管理,以便精准评估扶贫项目进展、资源利用、政策落实等情况,提升扶贫资源、资金和项目的精准度,促进社会扶贫供给与贫困人口帮扶需求无缝对接,让帮扶更有针对性和适配性,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进入21世纪,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个比爱丽丝梦游仙境还要绚烂的世界。贵州的实践证明,当“高大上”的大数据遇上“接地气”的精准扶贫,不仅实现了本土资源的利用率及价值的最大化,而且还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深层次扶贫效应,在撬动经济产业呈几何倍数增长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脱贫之路,这打开的何尝不是一个比爱丽丝梦游仙境还要绚烂的世界呢?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