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不懈奋斗 四川振兴发展再续新篇
http://www.scol.com.cn(2018-5-15 7:45:3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王坤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5月12日,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十周年纪念仪式上发表讲话。他强调,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一定要牢记重托、感恩奋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把对党、对祖国、对全国人民的感恩之情转化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5月13日《四川日报》)

  为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彭清华书记面向社会各界发表了情真意切的重要讲话,整个讲话内容充满一种向上的力量,有悼念、有沉思、有感恩、有希望。诚然,地震灾区从遭遇毁灭性破坏到重获新生,历经十年蜕变,不乏震撼,更多惊喜,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获此力量感召、以此精神引领,我们定当不负时代、坚守初心、奋力前行,建好跨越式发展的“四川新篇”。

  艰苦奋斗是不变的主题。从抗震救灾到恢复重建,从满目疮痍到盎然生机,地震灾区走过了极不平凡的道路。可以说,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心相印、守望相助,没有灾区群众的自强自励、坚韧不拔,就没有发展中的一切。十年弹指一挥间,地震灾区从苦难的岁月中挺过来了,却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正在用感恩之情、奋进之心续写发展振兴之梦、点亮未来希望之光。面对艰难险阻,中国人民从不缺乏奋斗精神,因为有了不屈不挠、敢打敢拼的坚强意志,“川”越十年,才会赢来今日的硕果累累、万象更新。有了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我们建设灾区、发展灾区的信心愈发坚定,灾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创新实践是发展的动力。一直以来,如何科学应对自然灾害,是世界共商的一大难题。从汶川地震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人民在应对危机、抢险救灾时,能够保持沉着、镇定、勇敢;在恢复重建时,亦能坚持探索创新、科学实践,帮助灾区人民顺利摆脱困境,走出了一条能解决“世界性难题”的新路子。众所周知,救灾与重建工作十分复杂,除开必备的责任与担当,如果没有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很难做出实质性成效,而汶川地震灾区的重建与发展成果,正是“中国智慧”的充分体现。因此可以说,汶川地震十年蜕变,既受益于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正确指挥,更源于我们面对困难、敢于挑战、能干事、干成事的高效作风。

  为民造福是不懈的追求。面对地震灾害,房屋毁坏,可以重建;经济损失,可以弥补。然而,亲人离散带给人们心灵的悲伤,强度破坏带给人们心理的恐惧,则很难轻易抚平。故而,灾区人民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扶,更多需要精神的抚慰。不过让人欣慰的是,从灾区人民目前的生活状态来看,他们正在从伤痛的记忆中修复。一直以来,造福于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回望十年,为支持灾区重建与振兴发展,党和政府提供了一切尽可能的支持与帮助,从安居乐业到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满足,灾区人民感受到了莫大的鼓励。正是这些满满的获得感,带给灾区人民不尽的温暖与感动,抚慰了一颗颗受伤的心灵。

  汶川地震十年,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工作所取得的系列丰硕成果,是四川发展的一面镜子。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大力传承发扬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精神,以实干与奋斗拥抱新时代、走好新征程,为推动治蜀兴川再添新辉煌。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