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以人民为中心”是10年重建发展的最强音
http://www.scol.com.cn(2018-5-5 9:20:3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林霜
作者:林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一谈汶川特大地震灾区10年重建发展的历程与启示

  10年沧桑巨变,印证中国力量。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发展振兴的奇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超强的领导能力,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见证了中华儿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5月4日《四川日报》)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要发展,一个国家要强盛,一个地区要兴旺,同样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离不开发展理念的引领。有了共同的精神支柱、理念导航,人们才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专心致志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灾后恢复重建,是一张困难而厚重的考卷,没有精神力量支撑、发展理念引领,是考不出“高分”的。这一精神支柱就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一发展理念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让灾区人民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10年间,从救援到安置,从恢复到重建,从归零到重振,留下了一幅幅催人奋进的重建画卷,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生活场景……当年被反复提及的“悲哀”词汇,早已写进历史,新家园、新生活、新产业如愿而至,面对灾难的洗礼,“以人民为中心”在灾区大地上,在干部群众的言行中,刻下了从理念到行动的清晰轨迹。正如报道中所说的,灾区恢复重建始终贯彻以人为本方针,“民生优先”贯穿灾后重建发展的每一步每个方面。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极大伤痛,但灾难没有击垮坚强的中国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犹如一块巨大磁石把党和人民紧紧联结在一起。

  物质重建、经济重振、文化重兴、社会重构,在祖国的怀抱里,从抗震救灾、过渡安置、恢复重建到脱贫攻坚、发展振兴,“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也是灾区10年重建发展的最强音。穿越灾难,跨越新生,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重要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殚精竭虑寻求发展思路,坚定不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切实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谋求全面实现经济重振、社会重整、文化重生。灾区干部群众感恩奋进、自强不息,积极投身重建美好家园的火热实践,让“户户安居乐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规划愿景逐步成为美好现实,交出了让人民满意、让世界惊叹的“汶川答卷”,书写了豪迈走上振兴之路的壮丽诗篇。

  如今,灾区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化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一幅幅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幸福和谐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既令人感动、感慨,也让人振奋、鼓舞。重建奇迹,折射出党的领导力、社会的动员力、群众的创造力,给我们的启示是: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重要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的基石所在,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其主要表现就是事事处处都要“以人民为中心”。汶川特大地震灾区10年重建发展历程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充分体现和有力彰显。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新路没有终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上阔步前行,以“历史性的起跳”,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壮美画卷再刻“点睛之笔”,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走出阵痛的灾区,目光投向未来,力量用在当下。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