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经济生活 >> 正文
解儿科看病难,亟须多管齐下
http://www.scol.com.cn(2018-3-7 7:40:4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吴云青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媒体报道,在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呼吁,政府应加大专门性儿童医院的投资建设,提高儿科医护人员待遇,医学院校也应重视儿科专业,培养更多儿科医生,以解决儿童医疗资源短缺的难题。

  儿科看病难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更令人忧心的是,眼下学医仍不吃香,医学院的儿科本科专业招生还中断了十几年,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会持续短缺。如果今后一段时间儿科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必将进一步降低儿医的从业意愿,那么,“儿科看病难”这个“冰河时代”的结束时间就要继续往后拖了。

  范小青委员调研发现,专业性的儿童医院稀缺。确实如此,目前北京也只有3家公立儿童专科医院,一般的省会城市只有1家三级儿童医院。缺专门医院,更缺专门人才,去年6月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我国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儿科医生数不到0.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0.85到1.3。曾有媒体调查2016高考高分考生发现,全国22个省份的36名高考最高分考生中,超九成选择了经济管理类专业,鲜有人报考医学专业。学医不受青睐,儿医又是医生中风险特别高、回报相对较低的一类。

  患儿家属不理解、不冷静,让儿科医护人员受过恐怕是各科室中最多的委屈;而儿科研究滞后、儿童专用药不足、缺乏用药指导,也让儿医承担着很大的压力。比如很多患儿按照“小儿酌减”的模糊原则服用成人药,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数据显示,中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是12.9%,新生儿高达24.4%。这类基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给予儿医更多不安全感和挫败感,也实际上提高了医生从事儿科在专业性和经验上的门槛。然而,目前我国的儿医有很大比例来自其他科室的医生转岗,39%的儿医入职前没有经历过培训。

  做医生难,做好医生更难。自2014年起,我国正式启动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医学生要经过少则8年多则12年的学习和住培,才可能合格上岗,可是正如网友调侃的那样,“培训制度与美国接轨了,待遇还在向非洲看齐”,虽然政府也在努力提高医生的薪酬待遇,但跟从业的付出相比,做医生的吸引力并不大,做儿医就更不用说了。

  厘清困难,出路也就呼之欲出了,只是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非得多管齐下不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医学院校需要重视儿科专业,培养更多儿科医生。近两年,多家医学院已经逐步恢复儿科本科专业,但恢复专业了还得吸引学生报考,更重要的是学成之后愿意从业,而不是转行,这就必须切实提高儿科医护人员待遇,在薪酬、评价机制及从业环境等方面提高从业者的尊严感和获得感,让儿科招得到人,留得住人。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大医院也得更加重视儿科,条件允许的开放儿科夜间急诊;或如范小青委员建议的,加大专门性儿童医院的投资建设、引入民资;或如先前有人提议的,将儿童医院从妇幼保健院中独立出来,都有探索的价值。此外,通过医联体带动儿科特别是基层儿科医疗水平提升,也有助于分散儿童医院的诊疗压力,缓解儿童看病难问题。

  而从儿科建设的角度来说,也少不了加强学术研究、规范培训制度等环节,增加儿科医学和儿童药研究项目,注重新技术的儿科临床应用,提升儿医的专业素质、从业信心和成就感,在满足患儿家属“看病不难”的要求之外,还能“看得好”。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