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新年俗为新年添“新衣”
http://www.scol.com.cn(2018-2-20 8:37:2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严奇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年来,国人过年方式悄然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逐步放弃一些影响正常生活的年俗“惯例”,而且衍生出很多花样儿。有媒体指出,微信抢红包、电话拜年、网络年货节、“集五福”等正在成为“新年俗”。

  记得在四年前,微信红包诞生之初,有人曾说,抢红包不如真红包,一家人围在一起玩手机,使年味变淡了。可随着时间推移,如今的“抢红包”,已成不少家庭中,习惯性的欢聚游戏,抢红包似乎让年味更浓了。事实上,过年不仅需要“行惯例”,还需要“扬新风”。新年俗为“过年”赋予了“新印象”,而有了新印象,过年传统才有新的生命力。

  试问,我们过去的传统也曾是新俗,今日的新俗怎不可成为明日的传统?过年吃饺子是现在的传统,而它产生自东汉,发展至明朝才成新年习俗。贴春联则产生于五代十国,于宋代成型,也是到了明初才开始流行。新旧交替本是春节的韵味,新老传统的承接应是过年所提倡的。何况,一些“新老年俗”也并不互斥的,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习俗,正视过年的新习俗也是思想进步的表现。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不符合民众生产文化需求的“标新立异”必定会被淘汰,只有好的才会留下了。可以看到,如今手机、电脑、网络已成为我们“思维与手足的延伸”,它们占据了我们生活及工作的不少时间。以它们为载体,开创新年俗,也是适应精神文明发展现状的表现。

  当下,通过各类信息化产品,我们创造出比过去更为丰富的精神财富,面向未来,我们的文化视野也会更为开阔。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型信息化技术正蓬勃发展,可以相信,不久以后,自它们身上,也会产生我们今天所想象不到的“新年俗”,而对此我们不妨留一点“想象空间”。

  进一步来说,面对新年俗,不能仅从“新型生活方式”的角度看待,我们还需要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微信抢红包,回馈吉利话;发布朋友圈,分享五福卡;除夕出门过,体会新气象;微博齐点赞,新年共团圆。在不少新习俗的背后,都暗藏着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其中附带的文化内容可以放大观之。

  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鼓励措施,刺激大家主动创作和交流。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下人们创作的新年文化作品,用朔源的技术方式,找到最火热内容的原创作者,给予奖励;拓展社交网络空间,让拜年不局限于身边亲友,让弱势群体感受到更浓厚的祝福。新年俗的流行彰显新时代的来临。面对新文化变迁,积极、乐观、严谨而不失开放的态度,比什么都重要。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