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学习类APP不应全交给市场
http://www.scol.com.cn(2017-11-14 7:46:3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朱永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几年,“人手一机”成为常态,高举各色旗帜的学习类App便喷涌而出。中小学生的学习,已不可避免地由App引导着逐渐挥别“纸质化学习”时代。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学习类App在“科技改变学习”的“动人”理念下,在某些角落中也隐匿着“垃圾”,这种现象也许并不普遍,但是当使用者是几岁、十几岁的孩子时,哪怕少量的“污垢”也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据11月13日《中国青年报》)。  

  据《在线教育行业市场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9001.4万人,未来几年还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9年预计将达到1.6亿人。其中,中小学生占据了“半壁江山”。这意味着今明两年逐步将有超过8000万中小学生下载使用这些学习类App,由此可见,无论App中出现“垃圾”的比例有多低,概率有多小,乘以8000万都将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危害程度更不可低估。  

  原本针对中小学生学习提供帮助服务的App,何以“混入”了某些“儿童不宜”,如果将其完全归咎与软件的“自动抓取”显然难以说服,想来也不可能是软件设计营销商的无心之错,在笔者看来,很大程度上或是软件设计营销的有意为之。其一,在软件中嵌入某些游戏或者是某些带有暗示的“小黄文”“内涵图”,严格意义上说并不违法,在儿童学习软件与成人类游戏软件尚无明确划定标准乃至并无法规严格限制的情况下,难免不让某些无良商家有了可乘之机。  

  其二,既然学习类App中并不拒绝嵌入小游戏,一些健康益智类游戏还可以对中小学生学习提供思维帮助,商家在开发某些游戏软件时,最擅长采用的套路莫过于打涉黄涉赌的法律擦边球,从“某某帮”和“某某作业网”等App中就不难看出,里面不仅“偶尔”存在大尺度的“小黄文”之外,比排名、赚学豆,为赚学豆诱导学生花钱充VIP等,就明显具有赌博性质,商家显然就是要用这种“赌学豆”和参杂“小黄文”的方式来博得学生的好奇心,在让家长看到孩子热爱学习,成绩提高表象,让孩子对App软件“爱不释手”的同时,进而达到自己的营销目的。  

  另外,与成人微信朋友圈有着惊人相似的App同学圈,本应成为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结果也因为软件中游戏和“小黄文”的影响,而成了这些未成年中小学生的“互撩宝地”,由此可见,商家在打着“科技改变学习”的旗号,在开发设计推出这些学习类App,给学生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的确参杂很多本不该有“垃圾私货”,颇让人尴尬的是,某些App因为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明显,往往还出自老师的推荐。笔者的孩子上小学四年级,在老师的“推荐”下,也花钱订购一款“某某帮”,好在每次使用,均有爸妈在一边监督,还没有发现报道中的问题,不过,听小女儿说,她的不少同学自己有手机,还羡慕他们“怎么啥都知道”,往往也让笔者惊出一身汗。  

  很显然,学习类App没有原罪,如果没有这些“垃圾”和商家有意填入的“私货”,的确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带来诸多帮助,也确实能让“科技改变学习”,但法规制度乃至衡量标准的欠缺完善和模糊,却也让学习类App软件鱼龙混杂。因此,笔者以为,对于学习类App,政府教育部门应提升职责担当,除了加强审查监管之外,更应当将学习类App开发普及使用纳入政府义务教育范畴,由政府教育部门推出学习类App供中小学学生来选择,无疑更有安全保障,教育是百年大计,有些硬件可以交给市场,但在网络时代面前,事关学生道德品行和健康成长的“软件”,还是有政府来做更妥当。(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