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四川在文化自信中实现跨越发展
http://www.scol.com.cn(2017-11-3 8:47:4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张闲语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今年以来,四川省着手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深入挖掘保护四川历史名人资源,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文化的福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11月2日《人民日报》)

  不忘过去,方能开创未来。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走得有多快,都不能忘记我们的历史,唯有在历史文化的坚守中,滋养我们的心灵,滋润我们的灵魂,才能让我们豪迈的走向未来。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如此,一个地方也是如此。四川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大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和人口大省,在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中之所以能够迈出跨越步伐,能够在经历多重自然灾害面前而坚强不屈,关键就在于有一股文化力量在支撑,正因为有了这种强大的文化自信,才书写出了治蜀兴川的崭新篇章。这也是《人民日报》聚焦四川历史文化的意义所在。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古蜀文化的发祥地。而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一直都是四川人民引以为豪的骄傲。与某些地方争抢“名人故里”称号相比,四川是庆幸的。据悉,在144位历史名人中,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10位,被选定为首批四川历史名人。由此可见,四川并不缺乏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名人大家。如何发挥好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的作用,激活他们身上的精神价值,四川做出了探索创新。

  以“三苏”中的苏东坡为例,眉山不仅开启“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而且正在大力推动文化立城、文化立业、文化立人,着手推出弘扬三苏文化的“七个一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历史名人思想文化资源及其当代价值,正是这种文化创新工程激活了历史名人的文化价值。

  如何让这些历史名人的文化价值普惠于四川人民,让古蜀文化中的养分滋润四川人民,四川打出了文化惠民组合拳。历史文化并非是博物馆里一堆旧纸,也不只是一些专家学者笔下的研究对象,而是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四川人民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四川实施了开放式的文化普惠工程。

  从杜甫草堂推出的“草堂一课”,到宽窄巷子的“巴蜀工匠——非遗与时尚体验展”,从成都博物馆的《丝路之魂》,到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金沙文化纳入教学体系,四川人民享受到了最丰盛的历史文化大餐。让老百姓走进这些历史名人浩瀚无边的精神世界,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就从这鲜活的生命个体、沸腾的民众生活中升腾起来。

  正是有了这种持续不断的文化投入和文化滋养,才让四川人民有了一种坦然面对现实与未来的精神力量。从“5.12”汶川特大地震,到“4.20”芦山地震,再到“8.8”九寨沟地震,四川人民没有被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所吓倒,相反越是艰难困局,越是激发出了四川人民的顽强斗志和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

  在自然灾害面前,四川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到全国自贸试验区,从长江经济带,到“一带一路”,四川作为内陆省份,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迈出了跨越步伐,其中奥秘何在,其实就在于四川人民有强大的文化自信。(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