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生命大转移”让人的尊严保持高贵
http://www.scol.com.cn(2017-8-16 7:37:2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457公里——这是从九寨沟到成都,走九环线东线的距离。“8·8”九寨沟地震后,灾区6万余名游客和务工人员的大转移,就是沿着这条生命线展开的。一路上,各地党委政府和沿途群众爱心护航、倾力相助,让这场空前大转移得以高效有序地完成。目前,游客疏散转移工作已经结束,本报特撷取了几个切片,重温发生在这条路上的故事与温情。(8月15日《四川日报》)

  连日来,人们对九寨沟地震后成功大转移的一幕幕感人场面赞叹不已,这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四川省委的有力部署下,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高效工作中取得的战果。是的,大转移中惊心动魄、转危为安的场景随处可见,那是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力量,是科学、高效、及时的彰显。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各级党委政府,参与抗震救灾的各个部门,以及志愿者们,以超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为大转移的成功所做出的贡献。抢救生命,转移、疏散、安置受灾群众,这场科学、高效、及时的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已化为人们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一种精神。客观地讲,在那一幕幕大转移中体现出的科学、勇敢、坚忍、顽强、从容、高效等,已凝聚成了本次抗震救灾的“大转移精神”乃至“九寨沟精神”。

  即便面对灾难,也不低下顽强的头颅。抢救生命,就要险处逢生,绝不放弃;默契配合,互相协作,体现了团队精神。即使再苦再累,也要坚定信心,无怨无悔地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可以说,有一种精神,它叫抗震救灾的“九寨沟精神”。这种精神顽强、感人,有气魄、有智慧,感染和激励着四川乃至全国人民,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都不轻言放弃,只要坚定信念,科学决断,勇敢面对,就一定能战胜灾害,重获新生。

  漳扎镇彭丰村圣地九寨酒店工接纳了约2万名游客和附近居民,成为震后九寨沟县最大的游客安置点之一。白马藏族乡设立了三个救助服务站,游客在这里吃上第一口热饭,这一天白马藏乡人都开起“藏家乐”。作为离九寨沟最近的三甲综合性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共收治48名地震伤员,是转运地震伤员最多的医院。该医院不光救治外伤,还尽力纾解情绪,为外地伤员端上可口饭菜。成都东客站是“8·8”九寨沟地震后主要的游客转运地之一,共疏运游客6250人,其中该客运站有5100人左右,游客从这里启程回家……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大转移精神”或“九寨沟精神”,已深深植入人心。抗震救灾中的顽强,使人保持了尊严;顽强不屈,让生命更有尊严。坚毅,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而友爱,又让我们与灾区人民心手相连。抗震救灾不是简单的灾难救援,它诠释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弘扬着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体现着“众志成城与你同在”的人性光辉。抗震救灾是一种精神,是民族魂,是同胞情,也是爱国心……

  无论什么时代,宝贵的精神都可被视为成就任何事业必不可少的一种力量。在社会生活中,精神则意味着奋发进取、不断战胜困难、不断超越自我。一个国家和民族有了精神,就会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面对地震灾害,我们万众一心、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在抗震救灾中铸就了伟大的抗震精神。

  由此,我们要将本次抗震救灾的精神传承下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奋力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生命大转移,让人的尊严保持高贵!历史是人书写的,奇迹是人创造的。本次抗震救灾的成功大转移等,让我们看到了人的精神、人的风貌以及人性的光辉。让我们发扬这种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新成绩。(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