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以污染之“死”换绿色之“生”
http://www.scol.com.cn(2017-7-27 13:23:14)  四川在线    编辑:侯雯雯
作者:郑宗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分别刊发报道,对四川环保工作给予点赞。透过三大中央纸媒的报道,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四川以污染企业之“死”、换绿色发展之“生”,可谓打好环保“生”“死”战的生动写照。

  打好环保“生”“死”战,这是四川遵循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之举。扼守长江、黄河上游,四川地理位置特殊,守好一方碧水蓝天,既牵系9000余万川人以及兄弟省市群众福祉,事关国家生态安全,更维系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为此,四川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依法取缔环境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散乱污”企业。截至目前,四川已关停6000多家小散乱企业。污水减少了,河水变绿了;黑烟减少了,空气更清了。正是这6000多家污染企业的“死”,才换来了生态环境的涅槃重“生”。

  “生”与“死”的互换,体现在宏观环境的变化,也体现在微观生活的感受。几天前,沐川县永福镇发现了水陆两栖的珍稀动物--石蛙,而当地村民上一次见到还是十年前。石蛙之生,背后是当地近千家土法造纸厂之死。今年2月以来,为保护生态环境,当地毅然决定关停所有土法造纸厂。诚然,关停造纸厂会损失一定的经济利益,但却控制和减少了污染,恢复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释放出“生态红利”。可以说,石蛙之“生”与土法造纸厂之“死”,正是四川以科学理念打好环保“生”“死”战的精彩缩影。

  公允地说,铁腕治污会牺牲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的生态账、民生账、环境账来计算,绝对是“稳赚不赔”。就拿眉山市彭山区来说,通济堰两侧1000米范围内的养殖场全部拆除,虽然少了收入,但村民却很高兴:没有了臭味和蚊蝇的纷扰,饮用水也更干净安全,沿线村落将变身旅游休闲农庄,可预期的收入不降反增。诚然,关闭污染企业,要承受就业、税收减少等压力,化解遗留问题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生态是最重要的资源和品牌,必须壮士断腕保护好环境。换句话说就是:忍一时之“痛”,换长久之“乐”。

  的确,环保工作有时候需要“忍痛割爱”。3年前,陈毅林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农乐村的通济堰旁租了20亩土地建养鸭场,没到期,但为了环保,亏损几十万元也得忍痛撤掉。这样的“忍痛割爱”,是环保工作的倒逼,是绿色发展的需要。守住环境底线,就要对违法行为“不留情”,在环保督察中四川对799名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个别谈话,问责184人;立案查处环境违法企业703家,实施行政处罚479起,刑事拘留19人。可见,四川铁腕治污染,环保亮利剑,以督察倒逼落实,不断做绿色的加法,做污染的减法,凸显出“壮士断腕、重拳出击”的勇气与魄力。

  亮法律“利剑”,出治污“重拳”,坚定走依法治污的路子,是彻底扭转环境污染被动局面的必然选择。去年以来,四川掀起了一场环保风暴。在省内成立高规格的省级环保督察组,对1994个点位进行“重点督察”,梳理出各类环境问题8924个,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的省份。目前,8924个问题整改完成率已超过80%,整改的成效初步显现。可以说,四川以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铁的手腕治理污染,对环境违法问题“零容忍”,没有为一时经济指标犹豫迟疑、遮丑护短。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坚决,“绿满巴蜀、花重锦官、美润天府”的景象才徐徐展开。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只有实行重拳治污,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因此,我们要学习四川做法,辩证处理污染之“死”与绿色之“生”的关系,以科学理念打赢环保“生”“死”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