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经济生活 >> 正文
“自然葬”值得倡导,转观念尚需时日
http://www.scol.com.cn(2017-3-27 8:09:2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昨天,本市首次举行“自然葬”骨灰安放仪式,意味着自然葬——这一新的殡葬方式正式推出。31位逝者的骨灰被永久性安放在朝阳区长青园墓区,由于使用可降解骨灰罐,骨灰最终将融入土地。这种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市民无须付费。自然葬,不同于一般的花葬、树葬、草坪葬——留有骨灰,同时在小型纪念碑上刻有逝者名字。自然葬采用特殊木质的骨灰容器,大约半年内即可自然降解,骨灰随之融入大地。整个葬区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只是一片草坪,前有杨柳,后有松柏,旁边则是一片湖水。(3月26日《北京晨报》)

  清明节快到了,与安葬有关的新闻就多了起来。北京此次出台政策,为需要的市民免费安葬。北京首次实施免费“自然葬”,全部费用加起来4000元全部由政府买单,这就是一项利民政策。众所周知,别说像北京这样的地方,就是中小城市的墓地售假都达到令人“死不起”的程度。而在北京等不少城市甚至连天价墓地,都很难买到了,甚至到了无墓地可售的地步。而北京此举,不仅是在倡导更文明安葬,更是缓解了一部分的经济压力。

  然而,这种基本上是“不留痕迹”的安葬方式,究竟有多少人能够接受还有待观察。从报道中获知,刚推出此举后的人数还不足百位,而去年北京的海撒骨灰也仅2456份,这在偌大的北京来说比例非常小。不过,这种“零付费”安葬方式却是今后的大方向,因为它更简约、更环保、更文明。人生于自然,“回归自然”就显得顺理成章,不多占用土地,使环境受益,这就是在给子孙造福。

  报道称,这种安葬方式家属并不清楚自己亲人的骨灰具体安放在哪一处安葬点,整个自然葬区没有任何标识留存,看上去跟普通一片大草坪没什么区别。家属只知道“亲人就葬在这片绿地中”。可见,这种方与传统安葬相去甚远,因此,更多的人显然还不能接受。人在世间走一遭后,就使人纠缠在各种联系之中,这就包括后人对前人的安葬,这就使“回归自然”的方式变得复杂难料,千差万别。

  而我国从古至今一贯对逝者的安葬有着极为复杂的讲究,稍不注意,就会冒犯民俗,让别人指指点点,使逝者的家人和亲人抬不起头。正是这部分人决定着逝者在身后如何安葬。而且,对逝者安葬的方式,事关逝者本身的尊严,家人和亲人的名声。虽然人在去世前有些人并没有得到家人和亲人的善待,但去世后,却得到了“厚葬”,很多人对此大为赞赏。人活着的时候生活得不开心,身后的安葬却被搞得很体面,可见不正确观念是多么根深蒂固。

  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虽然还保留着不少邻里、熟人的密切往来,但过去“四合院”文化或街坊文化,大都被高楼大厦替代,人们之间的关系,已今非昔比。其实,就像结婚等人生大事一样,像丧事这种人生大事,说穿了就多是办给别人看的。如果把亲友、邻居、同学、同事等这些因素拿掉,就没有这么多繁琐程序,不必要花费就会减少。

  目前,更符合环保理念、更与时俱进的文明安葬,如海葬、壁葬等,有些已经遇冷。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概念不错,但服务有些滞后,缺少更加细致的人性化安排。所以,“自然葬”是大方向,但转观念尚需时日。而且,服务中的内容应更细化、更到位,不断增添人们更能接受的方式。而无论如何,北京的“自然葬”就是一个积极信号,也值得推广。只要总结经验,不断调整一些不适合的内容,就会使“自然葬”使更多人认识到其重要性和迫切性。相信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转变,更灵活、更文明的安葬方式一定会涌现出来,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