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把元宵节“闹”出更多文化味来
http://www.scol.com.cn(2017-2-11 8:25:16)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侯雯雯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中国人常说“正月十五闹元宵”,可是怎么个“闹”法,就很有讲究。元宵节就是我们说的“正月十五”,与其他节日有很大不同。元宵节正好是春节过后的第十五天,尚处于过年的情绪犹在之时,是春节过后第一个重要节日。春节是阖家欢乐,体现的是“团圆”,而元宵节的主题依旧不变,仍是以团圆为主题,可以说,是把春节过后普天同庆的氛围达到了另一个高潮,强调的是全民同乐。就连央视都把一些没有入选春晚的节目拿到元宵节晚会上演,可见,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

  元宵节也叫元节、灯节、小正月等,也是汉字文化圈地区和海外华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故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为元宵节。按中国民俗,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即元宵节、盂兰盆节、水官节,合称“三元”。据说元宵节始于汉代,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将元宵节定为重大节日。节日里人们出门赏月、吃元宵(现在不少地方吃汤圆)、赏灯、猜灯谜、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扭秧歌等,以增添节日氛围。如今,“闹元宵”活动各地开展得丰富多彩,创造了节日气氛,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

  自从有了元宵节,我国历代文人墨客就没闲着,流传下来的元宵花灯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如“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等等。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每年元宵节,透过热闹非凡的场景,呈现出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影响力。如今,新俗旧俗混杂,就连过年都是如此,元宵节也不例外。网上“春晚”已搞得风生水起,而网上过元宵节也悄然兴起。当下的中国人早已不缺吃少穿,而是多数人忙着减肥,吃元宵、吃汤圆根本不成问题,反倒是元宵节过得越来越缺少文化气息。例如,还有多少人还在元宵节里吟诗作画?还有多少人在节日里猜灯谜?就连不少花灯、彩灯等,都制作得缺少文化内涵。

  元宵节象征的团圆,就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精神、伦理上的诉求。汤圆、元宵都象征“团团圆圆”,其谐音就是“团圆”。而元宵节,又是人人需要参与的节日,因此,元宵节不应仅是大众娱乐场,也该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其实,除了中国,我国的台湾,东亚的朝鲜、韩国都过“元宵节”,只不过,韩国叫“正月大望日”,也不吃元宵,但依然是节日。在东南亚,华人很多,过元宵节的人比比皆是;而海外中国人无论是在五大洲的任何地方,都保留了过元宵节的习俗。事实上,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一直在被华人坚守并传承。难怪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期间建言献策时,呼吁把元宵节作为法定节日呢。

  当前,国人缺的并不是物质生活,缺的恰恰就是精神生活,而元宵节,就是补“文化营养”的好时机。每一个家庭餐桌上的元宵或汤圆里,都充满着文化气息;每一个彩灯、每一个灯谜里,都富含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哪怕是耍舞狮、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里面都凝结着厚重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闹元宵”,绝非是发几个祝福的短信、发几个微信红包,或者做几道菜吃一顿那么简单。要想把元宵“闹”出更多的文化味,首先就该添补一下“精神空白”,恶补一下元宵节的历史文化常识,以做到“温故而知新”。

  当然,传统节日也要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元宵节,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因为里面有中国人深深的精神寄托。所以,把元宵节“闹”出更多文化味,让元宵节成为普天同庆,人人参与的快、团圆节,在坚守与传承中与时俱进地创新“节文化”,让元宵文化更富活力,既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也应是文明提升的体现。由此,让我们把元宵节“闹”出更多的文化味来,以更多地展现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