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理论思考 >> 正文
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中重构四川与邻省经济关系
http://www.scol.com.cn(2017-1-25 8:16:38)  四川日报    编辑:侯雯雯
作者:韩文丽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四川地处西部内陆腹地,周边与七个省市区毗邻,地形地貌复杂且远离东部发达地区和我国主要出海口。由于受到交通条件的制约,西部各省市区之间过去一直未能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和省域经济合作态势,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较为薄弱,经济开放程度和发展水平总体较低。自四川实施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战略后,该战略的实施不仅打破了四川与周边省际市场之间的天然阻隔,而且扭转了四川及周边省市区的区位劣势,使之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相对发展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内中心城市目前已经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吸引外资的主要基地,为四川构建新型省际关系,全面打造内陆开放型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已对四川及毗邻省市的市场融合、要素流动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在省际行政区的层面上还有待形成良好互动的合作态势。在要素和商品流动方面,四川与相邻省市的商品贸易往来密切程度不断加深,商品输入和输出规模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相邻七省市流入四川的人口占全省外来人口近一半。但区域内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总体向中东部发达地区流动的基本态势并未改变,四川与毗邻省市在资源相互利用以及市场融入和渗透方面还没有形成规模和体系,整个区域对中东部发达地区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在地缘条件和竞合关系方面,四川及周边省市产业化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参差不齐,川、陕、渝为西部地区的第一梯队,陕、渝与我省的地缘经济联系最强但同属于强竞争关系,川陕、川渝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均高于70%,导致两地与我省在资源、技术、人才等各领域竞争激烈。

  其他省市区中,经济基础较弱、地缘关系最低的西藏同我省互补性最强,更多的省市与我省基本处于相对松散的经济关系,省际间的竞合态势不理想,没有形成有利于区域协同发展的外部环境;在经济增长的相互溢出效应方面,四川经济发展水平高于相邻省市,具有吸引资源集聚的极化性特点。但分析显示相邻省市对四川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小于东部地区,同时四川对周边省市的外溢效应尚未显现,表明四川与毗邻省市之间的区域分工还处于初级阶段,省际间经济增长的协作程度不高。在城市联通与合作方面,以成德绵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川南城市群与陕西关中城市群、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为基础,覆盖3个超大中心城市,5个大城市以及24个中等城市的跨省都市圈开始显露雏形,但由于四川与邻省之间的陆地大通道尚在建设之中,核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市场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尚不能纵深扩散到广大内陆腹地。

  立足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以新的交通格局为基础重构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将综合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必须重新认识和思考我省与周边省市的关系,进一步选择我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一方面,我省应加快与毗邻省市构建新的省际经济合作关系,依托区域内广阔的内需市场和既有的产业基础,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培养区域自我发展的内生增长动力;另一方面应与邻省共同建设省际通道,进而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构筑新的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东部出海口和大型港口设施,打通海洋大通道,巩固和扩大与欧美、东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同时,应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强化向南、向西对外开放,全面打造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具体而言,当前我省与毗邻省市经济关系重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一是实现与毗邻省市之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加快建立与毗邻省市之间的交通合作机制,加强交通运输资源、设施跨省区的整合,协调解决公共设施投资、高速公路定价、生态资源补偿等与各方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建立区域交通联动机制,共同建设、共同设计,共同争取国家政策和多种投资主体的长期关注支持,共同推进四川与毗邻省市之间交通一体化模式的建设。

  二是实现与毗邻省市之间产业协同发展的突破。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发挥比较优势共同构建跨区域的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发展,针对川陕渝在专业化、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方面的差异性以及现有的产业梯度分布格局,四川可考虑将部分优势产业的基础部分向陕渝转移,着力承接来自海外及先进地区的产业;通过产业细化和深化,与陕渝形成互补性产业链条;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以成渝经济区、关东经济区为基础共建产业集群。与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其他省区之间,可通过强化在能源资源以及农业初级产品供应上的互补关系作为省际合作的突破点,与云南、甘肃、青海、西藏合作打造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商品集散中心;与贵州、云南、陕西共建以水电和火电开发为主的能源基地等。

  三是实现与毗邻省市在扶贫开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领域合作的突破。加强在秦巴山区、乌蒙山区、三江生态保护区和民族地区的扶贫合作,统一组织跨行政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战略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产要素流动、扶贫资源筹集和配置等;合作构建扶贫治理信息沟通机制,实施在产业发展、旅游开发、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项目合作,共同吸引其他地区以及中央有关部门针对性的定向支持政策;在跨行政区层面推进生态移民、扶贫移民,引导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人口向重点经济区转移就业;鼓励发展非政府的横向协调组织在区域产业投资、技术支援、招工就业等方面共同制定经济区发展战略。

  四是实现与毗邻省市建设和治理跨省大都市圈的突破。从孤立发展省内城市向发展整个城市圈的思路转变,通过有实质性的跨界政府联合行动对都市圈进行统一规划;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行政边界对资源要素流动的阻隔,制定共同的市场准则,消除在人才引进、招商引资、土地管理、税收等各项政策上的差异,取消各类市场保护和地域限制的政策和行政收费、审批制度,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进一步消除有碍生产要素和商品流动的行政壁垒。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