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一种巧合,这次以精准扶贫为对象的专题评论,作者的思考也很“精准”。富有新意的精准形容、恰到好处的精准提炼、独具匠心的精准分析,都使得这次专题评论因精准而精彩,也让两个“精准”相映成辉。
富有新意的精准形容。对于精准扶贫如何形容,如何富有新意,如何用一个通俗的说法便于读者理解,这很考验作者的水平。我们知道,新闻中关于精准扶贫的报道大多是很枯燥的,特别是这次专题涉及很多领导讲话、调研等,其内容相对呆板、很程式化,不容易调动阅读兴趣,而这次专题评论,恰好通过富有新意的“精准形容”,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比如:对于领导调研,马新超老师用“正中靶心”来形容,郑宗生老师用“精准点穴”来形容;对于脱贫退出机制,有的作者用适时“断奶”来形容,等等。这些词语衍生了新意,增强了阅读趣味性,既准确形容了精准扶贫,又使其评论更形象,更生动活泼。
恰到好处的精准提炼。精准扶贫涉及的面很广,而每一篇新闻报道又都有特定的含义,这就需要作者在评论时进行提炼、梳理、归纳,从而形成一个条理清晰的“集合”,便于读者从整体上理解。我们看到,今年四川出炉脱贫工作“操作手册”,将精准扶贫的专项方案逐一细化成17个,这就需要作者及时跟进,在评论上也进行“细化”。可喜的是,部分作者敏锐地捕捉细节,并加以提炼,比如:针对“一村一幼”的评论,体现了教育扶贫的细化;针对医疗保障的评论,体现了健康扶贫的细化;针对农民夜校的评论,体现了文化扶贫的细化。这些作品组合起来,恰好体现了一种梳理、归纳,在整体上呈现出提纲挈领的条理性,也体现了精准提炼的组合优势。
独具匠心的精准分析。几乎每一次评论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分析思考,这次专题评论也不例外,部分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以独具匠心的思考,将精准扶贫主题进行个性化解读,可谓别出心裁,精彩纷呈。比如:针对王东明书记署名文章的评论,张宗辉老师从“先定其谋”的角度,指出其既有战略方面的宏观思考,又有战术层面的精细谋划,可谓是四川脱贫攻坚的“制胜宝典”。这个思考角度,就显得与众不同,别有新意。还有,张闲语老师将脱贫攻坚干部队伍管理十策,分析成破釜沉舟的“断退路”;秋雨纷纷老师将达州市干实行三色预警,分析为帮扶干部戴上“紧箍咒”,这些都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精准分析,而当这些文章构成一个专题,单篇文章的“个性美”也就聚合成整个专题的“共性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