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敬老少些老一套 养老多些新意涵
http://www.scol.com.cn(2016-10-9 8:03:31)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丁慎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传统重阳节,也是我国第四个“老年节”。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人生在世,都有步入暮年的一天。年轻时敬老爱老,等于为自己年老时受人尊重和爱护撒下种子。政府在老有所养方面承担起更多责任、做好保障工作,国家发展进步就会更加和谐有效。但是,与时俱进,我们在敬老养老方面还需要更多的创新创造。

  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随之而来的年高失能、贫困、孤独等问题,更是格外引人关注。

  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重阳前后“突击敬老”,或回家看看,或聚餐,或文艺演出,或发放慰问品,或为老人理发洗脚,忙得不亦乐乎。这固然需要,但是其效果未必就很好,特别是一哄而上之后的一哄而散,带给老人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让敬老少些老一套,给养老多些新意涵。这或许是今天我们更需要做的。

  敬老养老问题,没有远虑,必有近忧。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仅是子女的义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面对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我们在提倡鼓励敬老爱老的同时,更需要更多制度和机制的跟进。需要不断完善养老保障安全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每一个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让尊老、爱老、敬老、养老成为最美丽的夕阳景。

  首先,要多从老人实际需求来敬老养老。

  老人不是只有一种,而不同老人的需求也大有不同。随着当代健康照护与生活环境改善,不仅延长了人们的寿命,而许多超过六十五岁的老人,事实上仍维持相当不错的生活与社交功能。另一个极端是病痛缠身,甚至已经完全卧床,无法独立生活需人照料的老人,不过这仍是少数,绝大多数老人仍能维持独立生活,不过在某些方面需要适当协助,譬如财务、医疗照护、心灵安慰等。只有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老人的多元需求,才能提供适当的支持。这不只是家庭与个人的责任,更需要政府部门更多投入。从中央到地方,要把政策延伸到更广泛层面和每一个角落,强化整个社会对于老年人需求的回应。

  其次,敬老养老不仅是消极地对待社会中需要扶持的人,或者无奈地让衰老的老年人倒下之后给予照护,而应该有更多预防性思维置入家庭以及政策规划的观念当中。以规划中的长期照顾体系为例,就要逐步改变政府为老人准备的保单要到老人倒下来才有保障的现象。

  老年学中有一个“疾病压缩”的关键概念,即“预防失能”。换句话说,整个社会对待老年人需要加一个思维路径,让老人尽可能地避免失去他原本的身体与社会功能,维持独立而健全的生活,而不是事事需要他人来代劳。举例来说,维持老人功能,不仅需要适当医疗照护,更需要给他们更友善的环境,让老人能够“走出来”,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利用其经验所长,让他们老有所为。同时,还要建设更适合老人行走的道路、便捷的大众运输,以及更鼓励与支持老人运动的环境与场所。

  当代老龄社会我们需要多些新意涵。我们不仅需要改变对待老人的思维,还需要从更积极正面的角度来对应银发时代,从个人与家庭的角度提供对老人更适切的支持。政府也应该加紧脚步,作为老龄社会时代的后盾,多提供政策支持。这就需要重视养老制度设计,鼓励探索社区、互助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鼓励社会各方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投入。还可以反向对接,让子女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成为父母心头的重担,让年轻人所承受的压力,不再转嫁给老人。卸下年轻人肩头的重负,在住房、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制度为年轻人“减负”,也就是为老年人各方面轻松而行“助力”。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态工程。

  多年前,社会学家费孝通说过,“一个社会如果不给老年人一个安心之处,也就使每个人心里永远得不到着落。”从这个意义上说,敬老爱老养老就是敬我们自己爱我们自己养我们自己。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