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四川人才工作有“地”放矢
http://www.scol.com.cn(2016-10-10 7:37:4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郑宗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金秋硕果累累。278名海外高层次人才签约四川,这是不久前结束的“海科会”交出的答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紧扣创新驱动引才聚才,改革体制机制选才育才,优化创业环境用才留才,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10月8日《四川日报》)

  这是一部人才强省的“启示录”:多年来四川之所以广纳群贤,精英荟萃,正是因为依靠政策吸引营造“洼地”效应、优化留人环境凸显“福地”效应、汇集智能人才形成“高地”效应。一句话,四川人才工作之所以卓有成效,就是因为有“地”放矢。

  政策上的“洼地”是引才关键。“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在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全球进入创新密集时代的宏大背景下,人才引进近似于“秒杀”的竞争超越,是能否加快创新发展的“胜负手”。为此,人才工作必须顺应具有全球视野选才、海纳百川聚才、宾至如归留才,从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洼地效应”。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四川出台《四川省“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等系列文件,构建极具竞争力的制度优势、政策优势。目前,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669.9万,国家“万人计划”专家81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27名,折射出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向四川聚集的“虹吸现象”。可以说,这正是四川求才若渴的理念释放,正是人才政策上的“洼地”效应。

  环境上的“福地”是留才保障。“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人总是趋向于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而良好的用人环境却不会自动生成。正所谓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而四川的人才工作恰好体现了这一点。我们看到四川全面落实政府资助、创业扶持、创新支持等激励政策,完善引进人才享受安家补助、岗位激励、项目和平台支持等特定工作生活待遇“11条政策” 开辟非公有制组织从业人员、留学回国人员职称评定“绿色通道”等等。可以说,人才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人才生态环境的竞争,四川通过打造良好的环境,构筑了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汇集人才的“聚宝盆”,八方人才之所以留在四川,正是看上了这片“福地”。

  人才上的“高地”是聚集效果。“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推进创新创业,需要把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转入到创新驱动的轨道,而这就需要汇集大批智能型的高端人才。我们看到每年在川举办“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累计邀请6000余名海外人才来川,促成1100余名高端人才、总投资逾千亿元的高科技项目落地四川。可见,通过搭建平台,广开渠道,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来川创新创业,这些高端人才成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金钥匙”,形成了“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倍增效应,开放的四川正日益成为群英荟萃的人才发展新“高地”。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对人才的珍视、吸引和聚集,使四川插上创新发展的翅膀,这说明善聚才者得先机,善揽才者拔头筹,善留才者赢未来,而这也是人才兴省的四川注解。(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