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大学生两次被骗该如何“补牢”?
http://www.scol.com.cn(2016-7-8 8:56:5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周帆
作者:叶传龙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6月6日,在绵阳上大一的四川少年郝晓飞被微信漂流瓶中的兼职信息吸引,被对方骗去3万余元学费,7月2日,当他专程到北京寻找骗子时,再次遭遇连环骗局,在手机上绑定的农业银行卡上近8000元存款被洗劫一空。(7月7日《成都商报》)

  在常人看来,大学生是高智商人群,不会轻易上当受骗。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设想,理想化的设计,现实中大学生受骗案例并不少见,只是像郝晓飞这样,一个月这内接连两次被骗,把爸爸的血汗钱、爷爷的养老钱全都搭了进去,还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郝晓飞受骗,主要在于对网络信息缺乏应有的警惕和防范。从第一次被骗经历来看,为寻找一份兼职,竟然向骗子的支付宝频频打钱,直到3万元都打了进去,才发觉上当受骗,在这之中,连正当的职业介绍不会收取求职者中介费这一基本常识都不知道,未免也单纯无知了。当然,郝晓飞此时还是大一学生,如果到了毕业季,学校一般都会为学生开设防骗课程。郝晓飞被骗,是否也在提醒高校,开设防骗课程需要前移了。在对学生进行防骗教育中,要增加各种案例,开展模拟演练,让学生提高认识。

  应该说,大学生受骗,无关智商。为了搞到钱,骗子可以无孔不入,可以使出阴招奇术,而大学生呢,只是依据一点可怜的书本知识和家长说教,哪能对付得了老谋深算的骗子?别说是大学生,就是研究生博士生,被骗的也不乏其人。客观来看,骗子要想作出“业绩”,也会认真研究对手,做到知己知彼,再经过无数次演练,行骗成功率就会比较高了。

  第一次被骗之后,本应吃一堑长一智,遗憾的是,郝晓飞却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了两次,再次被骗的情节甚至有点“投饵引鱼”的意味,以为用这种方式能把骗子引出来,以为派出所能用上高科技帮他定位对方手机,以为骗子或许会慈心大发退回骗他的钱,这些很为“学生化”的思维行事方式,只会助纣为虐,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亡羊补牢,郝晓飞被骗两次,应该如何“补牢”? 巧合的是,郝晓飞两次被骗都是通过网络手机进行的,如果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心态,进而远离网络,拒绝手机,只能是补错了牢。在这一事件中,受骗者个人防范意识差,识骗能力弱,信息漏洞多,让行骗者有了可乘之机。今后必须在这些方面织牢防护网,而非远离互联网。

  此外,纸上得到终觉浅,大学生要想不被骗,需要走出象牙塔,多向社会学习,增加社会阅历,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才能识辨出光怪陆离的骗局万象,戳穿骗子的西洋景,做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其次要去除贪念,避免掉进利益陷阱;三要学法知法依靠法。遇到诈骗,及时报警,为警方破案提供有效线索。仅凭一己之力亲自追讨,往往很难有效果。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