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四川和重庆,传承历史基因,瞄准全新方向,正不断深化合作,共同奏响西部发展的新强音。(6月14日《四川日报》)
提起川渝合作,笔者不禁想起一句诗词:“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重庆与四川原是“一身”,因行政区划调整“分家”后,曾一度竞相发展。然而,巴蜀文化割不断、川渝亲情割不断、经济联系割不断,“一家亲”的历史观、“一体化”的合作观、“一盘棋”的共赢观促使双方告别“单打独斗”,破除区划壁垒,树立“抱团思维”。其中的“破”与“立”, 见证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展模式的深刻改变,是川渝两地合作共赢的“交汇点”。
合作带来共赢。从中国版图来看,川渝城市群像极了一匹腾空的“飞马”,而“飞马”要稳健腾飞,就需要两地合作共赢,而这种合作共赢有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的“先天优势”。君不见:成都人走在春熙路上,不时就会传来重庆腔调;同样,在重庆解放碑的人潮中,也夹杂着四川口音。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在川渝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就拿交通一体化来说:10小时,4.5小时,3.5小时、2小时……,一串渐小的数字,见证了川渝两地交通提速,而在“速度改变生活”的同时,川渝两地民生、经济、文化等等,也都从“双城记”变为“同城记”。
变化的背后,是川渝两地对“单打独斗”的破除,是对合作共赢理念的树立。过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川渝两地都希望能够成为区域发展的领头羊,这种心态也影响着双方的竞合关系。实践证明:川渝合则两利,争则两伤,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势下,孤立发展早已“格格不入”,通力合作、抱团发展,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比如:川渝打破条块分割的隐形旧壁垒,确立两地地党政互访、行业协同新常态,思维方式变了,行为方式也变了。可见,破与立,贯穿于川渝合作,它的“破”,是一种扬弃,是一种继承中的创新;而“立”,是一种对趋势的把握,是一种渐进的生长。
川渝携手就像两个细胞的融合,只有破除体制要素、市场要素等方方面面的“细胞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这是一项宏大的规划。然而宏大的规划,只有转化为老百姓可感可知的微小细节,才会获得强大的生命力。现在,居民身份证、医保就医的异地办理、结算,让川渝群众办事更方便了,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打破省际行政壁垒,逐步试行与推进教育、医疗、交通、农业等领域的同城同价办理。比如:成都公交卡,在重庆同价适用;重庆的银行卡,在成都取钱不需异地手续费等,总之就是围绕“同城思维”,深耕一体化建设,让川渝合作落实在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川渝合作就像是一对恋人,正处在“蜜月期”;也像是一对齿轮,还需要“磨合期”。 但正如《周易》所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只要双方进一步深化“川渝一家亲”的合作理念、“战略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发展一体化”的价值取向,就能使地理上的山水相连,变为发展上的“浑然一体”,释放出“1+1>2”的聚合效应。(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