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忏悔录”拷问神童教育何处去
http://www.scol.com.cn(2016-4-8 7:49:1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吴效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儿子两岁识千字17岁考入中科院硕博连读却遭退学。母亲曾代劳他生活上的一切甚至喂饭而今忏悔:“是我害了他”,这是一个有关神童和他母亲的故事。(4月7日《广州日报》)

  神童魏永康被退学,事件发生在2003年,这样一算,距离现在已有十余年,那么这样的新闻搬出来,其实已过时效性,但魏永安康母亲的忏悔录,又将我们拉回到不得不评述的地步,因为事件的发生,悲剧的上演,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的地方很多很多。

  翻开魏永康的成长史,寻觅“神童”之路,不难发现,他成为“神童”,教育环境占很大诱因,从小到大在母亲的过度教育中熏陶,且他的智商确实比一般人要高,因而造就“神童”表现。但是,恰恰是母亲看似爱实则为害的“溺爱”,在他生活上的“一条龙”式包办,在知识教育培养上的“拔苗助长”,消磨了自己的情商指数,生活能力,导致他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具备。魏永康当时被退学,说实话,并不让人意外。人常说,什么年龄干什么样的事儿,而让一个当时心理上还不成熟的孩子去承受一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势必会失败,毕竟一个人的生存能力需要社会经验的积累,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靠父母的包办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自己在生活当中慢慢去经历和体会。

  曾经与魏永康同校就读的曹建文说,魏永康是湘潭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大学生,学校当时对他的到来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校的大学生也无不对“神童”的到来感到自豪。而媒体在魏永康上大学和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的过程中,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进行立体式的“轰炸”。这些看似都是正面响亮的“赞誉”,但这些赞誉、关注,有时是种“捧杀”,会冲昏人的头脑,让你无法理智做决定。魏永康母亲的失败就在于,把周围人的赞誉当成了培养儿子教育成功的“肯定”,以至于在培养之路上愈发自我,最后“迷失”,可以说,魏永康从“神童”到跌下“神坛”,都是她一手导演、造成的。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捧得越高,摔得越惨。教育之路上的过度自我,拔苗助长,有时就是把双刃剑,表面看孩子饱学鸿儒,17岁考入中科院硕博连读,很成功,自己有“面子”。殊不知,反面给孩子成长设置障碍,造成孩子生活侏儒,“抗压”能力欠缺。

  魏永康由昔日“神童”到“泯然众人矣”的人生历程,演绎了一幕现代版的《伤仲永》。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伤仲永”还有很多,如王思涵被责令退学、宁铂出家为僧、谢彦波“有心理问题”,都令人唏嘘不已。而这还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3亿多儿童中,约有智力超常少儿近1000万,这些孩子的父母,又有多少在走魏永康母亲的“路子”,续演神童教育的反面教材?

  也许,此时此刻,结合魏永康母亲的忏悔录,“伤仲永”事件的频繁上演,我们应该呐喊拷问,神童教育是否还要继续,中国式教育是否该给它“一席之地”?毕竟,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不是毁了人才;另外,我们如何才能为智力超常的“神童”创造合适的教育环境,避免他们的“不幸”呢?最后,"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喊了多年,又身体力行地做到了吗?在孩子童年时刻,用拔苗助长的教育透支他的美好时光,包办他的生活,这种教育的“偏科”,换来孩子生活的“弱化”,即便“神童”,又值吗?神童教育何去何从,需要一个“答案”。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