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芦山重建经验是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
http://www.scol.com.cn(2016-4-25 7:50:5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胡文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芦山强震,三年重建。自打中央把重建“指挥棒”交给四川,探索“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就一直延展,这片曾在7.0级强烈地震中受伤的土地,逐渐恢复平静和美丽,正在展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画卷。截至2016年3月底,由地方承担的2419个总体规划项目,完工2301个、完工率95.1%。瓦砾变新村,旧貌换新颜,相伴相生的还有为恢复重建先行先试探索出的“芦山经验”。(4月24日《四川日报》)

  以“看齐意识”回应中央信任。党中央高度重视芦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可是和以往灾后重建不同,这次中央把恢复重建的“指挥棒”交给了四川,并且还要求四川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探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的重要任务,统筹指导理念下,中央赋予四川制定重建专项规划、审批重建具体项目的权力,并将确定的460亿元中央财政重建补助交由地方包干使用,这无疑给予了地方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和条件,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极大信任和殷切期望,这是我国重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由中央直接安排部署转向地方负责制的重大转变与创新。既要恢复重建,也要探索经验,在中央统筹指导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充分发扬“看齐意识”,郑重接过灾后重建这支沉甸甸的“指挥棒”,带领灾区干部群众落实主体责任,创新体制机制,凝聚重建合力,深耕芦山“国家课题”实验田,趟出一条灾后重建的新路。

  以“使命担当”聚焦主体责任。中央统筹指导到位以后,关键要看“地方作为主体”。四川省委省政府满怀中央殷切期待和重大使命感、责任感,将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全省的重要工作来抓。震后1个月成立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王东明任主任;震后3个月制定出台11个专项规划,为恢复重建绘制出详细“蓝图”。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重建目标,推进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从架构合理、统一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到建立责任明晰的工作推进体系,再到最大限度简政放权,以安全、高效、有序的灾后重建工作验证了整套重建机制的科学有效。芦山重建中从未出现地方遇到具体问题而向上请求解决的情况,说明“四川负总责、地方为主体”的重建模式极大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省委省政府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充分发挥“作为主体”作用,始终聚焦主体责任。

  以“赶考精神”创新体制机制。重建经验是否靠得住,必须经得起三年乃至更长时间“硬碰硬”的考验。能否按照既定规划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重建任务,达到中央要求,让灾区群众满意,无疑是一种“双重考验”。四川充分发挥靠近一线指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敢于创新,探索出一整套高效运转的灾后重建体制机制。比如,将灾区重要区域和重点民生项目推行“规划设计总负责、建设施工总承包、项目建设总管理”的新机制,使地方党委政府从日常建设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考虑灾区未来发展的大事。此外,四川还重点探索了法规政策体系、对口援建体系、力量统筹体系、监督监管体系、项目运营体系、考核督查体系等“八大体系”,健全了落实“地方负责制”的体制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保障下,芦山灾区625户特困群众在震后不到一年率先搬进由政府“兜底”建设的保障房,纳入总体规划的380个项目基本完工。

  以“务实作风”落实科学重建。建立科学合理的灾后恢复重建模式,是提高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地域广阔、自然灾害频发,不可能所有灾后重建都采取举国援建模式。正是由于地方党委政府最清楚灾区群众诉求、重建重点难点和未来发展方向,只有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保证灾后重建更加科学。芦山灾后重建坚持“尊重规划与动态调整相结合,恢复提升与生态保护相结合,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在有限目标框架内取得成果最大化”,先后两次对总体规划实施项目进行优化调整,调减财政资金1.2亿元,全部用于住房、道路、学校等民生项目,把钱花在灾区最需要的地方。比如,芦山国省干线交通重建的“插花式”修路就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基金+专项”资金配置模式促使将恢复功能与提升水平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灾区自我造血功能,雅安还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以“鼓励引导”激发内生动力。灾后重建中,四川创造性地把农房建设纳入监管,制定系列管理办法和技术指标,同时注重简政放权,激发群众主体意识,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灾后重建,形成了自力更生、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黎明村“自建委”重建模式有效组织发动群众“自己建”“自己干”,很快在雅安232个新村聚居点全面推开;成立“雅安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引导社会公益组织有效开展援建工作;让工商资本踊跃参与又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有人,有精神;有钱,有保障,芦山灾区形成了内外联动、协同配合的大格局。震后一周年,芦山地震灾区4482户建房困难户全部搬进新居;震后20个月,9.3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32个月,3.5万户城镇重建住房进入分配阶段。三年过去,灾区户户安居乐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

  以“民生优先”积累重建经验。芦山灾后重建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将城乡住房重建放在首位,优先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重建,高起点实施产业重建,为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灾后重建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芦山模式摸清了灾后重建的基本规律、建设时序、动力来源、根本保障等关键问题,为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灾区重建创造了“样板”,“芦天宝飞地产业园”成为在生态脆弱区推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标本”。“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战役,跑赢了时间、检验了干部、赢得了民心。“地方负责制”主导的重建,正确处理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时间的长河中闪烁光辉。芦山重建探索出的“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子,已在“8·3”鲁甸灾后重建、“4·25”尼泊尔地震西藏灾区灾后恢复重建中得到推广。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尤其难能可贵的就是这种敢试敢闯敢干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中央交给四川的这个重任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地方作为主体的能动作用,着眼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长远考虑。四川在芦山灾后重建的“国家课题”试验田里深耕细作,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这份沉甸甸的答卷不仅造福了灾区人民,并且饱含着四川人民不惧灾难、勤劳勇敢,自力更生、敢为人先的重建精神,苦难当中凝聚而成的这种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必将在民族复兴路上继续发出耀眼的光芒! (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