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国评蜀论 >> 正文
【治国理政地方谈】用扶贫开发“刷新”中国奇迹
http://www.scol.com.cn(2016-2-16 7:45:50)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张宗辉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拳拳深情,殷殷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以高度的政治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至治国理政新高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推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2月15日新华网)

  这是一张令全球瞩目的成绩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7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也不断“刷新”着中国奇迹。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开发扶贫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中国30多年来的发展之路,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了“中国道路”;而中国的扶贫之路,同样为人类反贫困积累下“中国经验”。

  中国扶贫开发规模之广、难度之大,绝无仅有;而取得的成果之巨,也足以载入人类发展史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世界上每减少3个饥饿人口,有2个就是中国人;全世界每10人脱贫,就有7个来自中国,书写了人类史上的传奇。这条减贫道路的背后,是党把实现人民福祉作为奋斗目标的坚定执着。诚如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提到他在宁德工作时就记住的那句古语:“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诚然,中国式扶贫道路对人类减贫事业贡献巨大。与过去相比,贫困面大幅缩小了,但现在面对的,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越往后减贫的边际难度越大、成本越高、见效越慢。同时,每年脱贫一批的同时,还会不断出现新的贫困人口。比如老龄化的第一代农民工,很多积劳成疾后返乡养老,针对他们的社保又不够给力,很容易成为新的贫困群体。再说,眼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农民工就业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业等景气度下降,也容易造成部分人失业返贫。可以说,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意味着扶贫越来越难。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要坚持正确方略。实践已经表明,精准扶贫才能精准脱贫,对症下药才能拔除“贫根”。从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的六个“精准”,到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因贫困类型三种“施策”,再到研究实施“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滴灌式”创新举措和指导方针,体现了中国“扶真贫,真扶贫”的决心智慧,贯穿着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的哲学思维,以此为遵循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就能为扶贫事业开创新局。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5年多的时间内,让几千万人脱离贫困,这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来完成。我国已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不少人将“1017”谐音为“邀您一起”,意在最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济困工作。目前,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互为支撑,拓展着全新的扶贫格局。从各方“单打独斗”到整合资源“握拳出击”,这也是精准扶贫思维的重要体现。我们期待,沿着精准扶贫的路子,借助社会合力的推动,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将会是一个渐行渐近的美好现实。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今天的中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只要我们心怀“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的责任,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就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全面小康的幸福阳光普照亿万中国人!(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