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经济生活 >> 正文
请不要再继续唱衰乡村
http://www.scol.com.cn(2016-2-19 9:26:4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周帆
作者:程世杰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春节期间,网络空间中的各种“返乡日记”成为热门话题。从描述家乡面貌的变化,到感怀儿时记忆,从展示城乡之间的碰撞,到担忧乡村的未来,人们以不同的笔触和形式分享着各自的返乡见闻和感想,呈现出每个人眼中与心中的城市与乡村。(2月17日民主与法制网)

  对于乡村和乡愁的讨论从来都不是第一次,从去年的《一个博士生的返乡日记》到今年的各种“乡土观察”,再经过“上海女见第一顿饭分手”营销帖的预热,个人色彩浓重的各色“观察”毫无疑问的再一次在春节期间火了起来。这种突然的走红在看似偶然的背后有着先天的必然性,唱衰乡村成为一些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十分乐衷的事,尤其是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

  这些“观察”的作者大多是有着城市和乡村的生活经历,对乡村的变迁有着异常的敏感,亦或是有着高学历和知识水平的中产阶层,这种自发的真情实感经过媒体的聚焦和传播走出个人的内心感受。在他们的笔触下,凄凉而又衰败的景象跃然纸上,一种乡村的全面沦陷的感觉油然而生,但在新媒体聚光灯下的乡村未必就是表面看起来的那样破败和失落。

  给人这种印象的,大多都是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对乡村的习惯性嘲讽。中国的知识分子们特别喜欢以一种俯视的心态来看待乡村,尤其是有些许问题的地方,这种傲娇的情怀使得知识分子们愈发的激发道德优越感。中国中产历来喜欢一嘲弄屌丝,以向贫民阶级显摆乐,贫穷是他们贴给弱势群体的标签,而乡村的变迁也恰好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的突破口。

  “唱衰乡村论”的走红,也与媒体撇不开关系,乡村的衰败与否媒体们并不关心,他们只看到作者的单方面的情感输出,将其片面的放大化,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但这的确让舆论向不好的方面发展。但比这更让人担忧的是社会整体意识对乡村的认知,这些“观察”会让人觉得乡村的根基已经死亡、乡村的文化已经凋零、乡村的人脉已经消逝。对于城市而言,乡村的确有很多需要改进,但却并不该死。

  不可否认的是,今日之乡村较之以往,的确有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近二十年的光景,借助“城市化”的大潮,乡村正在逐渐变换着模样,在一些人眼中,这的确不再是记忆中的故乡了。但这种变化大多是向好和向上的,虽然其中也夹杂着些许问题,但整体的方向依然是积极的,可就是这些许的问题却成为一些人的唱衰和蔑视乡村的口实和理由。但新闻表现的不是全部,朋友圈传播的更不是全世界,你看到的只是他们想让你看到的。

  乡村并没有那么不堪,秩序依然存在于很多人心中,作为乡村的一份子,我并没有看到那些社会精英所描述的凄凉和萧索,没有见识到城市恶习的文化入侵,更多的是年轻人的活力与自信。或许我的见闻不足以出证明乡村的实质,但足以证明“唱衰乡村论”的不切实际。

  知识分子们,请不要再继续唱衰乡村,因为这里也许就隐藏着你的衣食父母和宗族根脉,我们需要善意的提醒但不需要无病呻吟的哀嚎。

  中产阶级们,请不要再继续嘲讽乡村,因为这里曾经是中国的根基和所有人的故乡,乡村和城市一样需要精神的滋养而非一味的冷眼旁观和嘲笑戏弄。

  媒体精英们,请不要再继续消费乡村,因为这里的景象并不是作者口中的那样,一个案例不足以解释一个中国的普遍现象,而媒体则更应正视自己的这种淡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