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社会民生 >> 正文
不伦不类的“反逼婚广告”
http://www.scol.com.cn(2016-1-22 7:52:5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知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春节临近,对许多大龄青年来说,一年一度的春晚可能会错过,但家里的“逼婚”大戏却从未缺席。在新浪微博上,博主“反逼婚联萌”发起众筹,想在地铁车厢等公共区域展示一个月的“中国首例反逼婚广告”。(1月21日中国新闻网)  

  有些现象正是此一时彼一时,当早恋早婚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再成为父母为孩子担心的问题时,“逼婚”这个原来只有在古装戏中出现的字眼,变成了如今的新问题。好在在众筹“反逼婚广告”前面,加上了“大龄青年”四个字,才让严重到要用广告来抵制的“逼婚”,有了一点现实依据。然而,“反逼婚广告”还是显得不伦不类。  

  传统意义上的逼婚,是屈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陋习,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如果把父母对孩子婚姻大事的关心,对大龄青年成家立业的催促称作“逼婚”,也太不体谅天下父母心了。如果父母对此的关心甚至催促到了“逼”的程度,那也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是“大龄青年”。就算撇开传宗接代的家庭理念,按照优生优育的科学常识,不打算独身的大龄青年,在恋爱婚姻上,法律无能为力,父母也不应该“逼”一下?  

  有人认为,参与“反逼婚”活动,展示了年轻人崇尚恋爱自由的态度。尽管这种观点已经把“大龄青年”扩大到“年轻人”,但却以“崇尚恋爱自由”遮盖了“大龄青年”面临的现实困境。所谓的“大龄青年”,抑或叫做“剩男”“剩女”,难道都是崇尚恋爱自由的结果?如果说逼婚现象已经普遍到需要打广告来抵制,那么,其中一定包括了男女双方的家长,怎么还会有无脸见丈母娘的毛脚女婿?怎么还会有挑三拣四的“高嫁姑娘”?说穿了,所谓的“大龄青年”,有几个是崇尚恋爱自由而未能如愿的?还不都是迫于现实困境而耽搁的?  

  这就要说到“逼”字上了。当自己的孩子明显超过了正常结婚年龄,没有哪个父母会不着急的。其中,一是考虑到女方的最佳生育年龄;二是想趁着自己还使得上劲,再帮孩子一把。这已经无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陋习,也与年轻人崇尚恋爱自由没有冲突。再说,当前的适婚青年,他们的父母也都是新社会过来的人,也已经在《婚姻法》的保护下,享受了婚姻自由的幸福,怎么可能拿出旧社会逼婚的一套倒行逆施?  

  可笑的是,有人还担心年轻人是否有能力“反逼婚”,似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陋习又死灰复燃了。殊不知,从父母担心孩子早婚早恋,到现在所谓的“逼婚”,是有着一系列社会原因的。社会日趋物化,婚姻观念也随之在变化,爱情在婚姻中的占比越来越小。而赶不上时代潮流,既没有淘到第一桶金,又没有家庭背景的年轻人,势必在现实面前一筹莫展。而竞争环境下的攀比,好高骛远的理想追求,都让一部分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这并非“崇尚恋爱自由”,而是在生活压力和预期下,已经没有多少自由的空间了。  

  然而,无论是父母的愿望还是自然科学的要求,结婚生育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对此,不但孩子们的父母担心,国家也会着急。因为这关系到人口的素质和质量,关系到家庭和国家的未来。那么,“反逼婚广告”打给谁看?其中有几个意思?所谓的“反逼婚广告”,不但毫无创意,而且不伦不类。(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